古诗词里品端午

 □喻云




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总是丰富多彩,端午亦不例外。

 端午节的主角,当属爱国诗人屈原,这在古诗词中有诸多流露。

唐代禇朝阳诗云:“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诗句间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渠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为屈大夫含冤离去而鸣不平。贝琼的《巳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汩罗无处吊英灵。”抒发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作者从观看龙舟竞渡而油然而生对屈原的敬慕之情。宋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也流露了对屈原的敬意:“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风俗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在古诗词中亦有充分展现。

宋代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古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展示了古时端午民间喝菖蒲酒祈平安,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虫去邪的场面。

       在众多端午风俗诗中,诗人花费笔墨最多的是在食粽上,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粽的普遍。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在端午风俗中,龙舟竞渡场面成为端午节诗人吟哦的好题材。

 唐代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

同是描写端午,由于诗人们的境遇不同,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各异。唐代殷尧藩在《同州端午》中写道:“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跃然纸上。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句间表达了作者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的心情。明代高启的《端阳咏粽子》诗:“香艾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忠君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

古诗词是我们的璀璨文化,传统节日亦是,两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紧密融合,相得益彰。在古诗词中感受传统节日,一如品窖藏的陈酿,愈品愈醇香。

编辑丨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