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日军南犯冀鲁边区,乐陵县的学校全部被迫停办。
1938年9月底,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乐陵成立后,纵队政治部主持集训了边区各县教师,在边区各地逐步办起农民夜校、午校和抗日小学。到1943年,乐陵县先后办起7处抗日高小和342处抗日初小。
别看这组数据很多,其实在那种条件下办学是十分艰难的。从1939年开始,边区抗战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作为边区中心的乐陵县,三里一岗楼,五里一据点,日伪军频繁“扫荡”“清乡”。
为适应这种险恶环境,乐陵县办学体制多种多样,有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和小先生制等。小先生制就是大学生教小学生,以解决班级过多、师资不足的困难。师生大都为游击上课,发现敌情就跑,敌人走了再学,有时他们还分组到群众家里学习。
说是学校,但没有固定地址,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师生们时刻准备转移,大家时常席地而卧,露宿野外。即使是这样,学校的举办受到百姓们的支持和欢迎,拥有着劲草般的顽强生命力。
因为这些抗日小学不收学生学费,贫苦农民子弟都有入学的机会。文化课基本上是语文、算术两门课。语文教材是县抗日政府统一印刷的小册子,给每个小学校发几本做教材,学生自抄课本,或老师抄写课本,算术教材则由教师自编。
1939年冬,在大宋家成立了乐陵县最早的抗日高小,有60名学生,经常在大宋、孟家一带游击上课。1942年在日伪军扫荡中,5名学生被捕,学校停办。1940年秋,在三间堂成立了靖远抗日高小,有学生七十名,为靖远县抗日府文教科领导,在三间堂、李名杨、张发家一带游击上课。1941年冬天,文教科工作人员在敌人扫荡时被捕,学校停办。大桑树、赵古屯、孟云乡等三处抗日高小也先后在日伪军扫荡中停办。1942年,在杜家一带成立吴北斗抗日高小,后迁于于大邦游击上课,学生五十名,1945年迁到吴北斗天主教堂。1943年,乐陵抗日县政府教育科还在王六家成立了抗日高小,有学生四十名,常在王六家、康家、李贯家一带树林中学习,有时在庙里上课,1945年迁到茨头堡,成为茨头堡完小。
抗日小学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抗日活动,站岗、放哨、送情报、贴标语、唱歌曲,宣传抗日政策。年龄大的学生可随时参军参战。当时流行着有关抗日小学的歌谣:“敌来我跑,敌走我学,到处是操场,遍地是课堂,拂晓放岗哨,黄昏上音乐,与敌周旋练身体,大娘炕头上自习。”
摘自《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
编辑|赵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