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莫忘文明出行

□黄晓龙

清明节将至,很多市民在清明前后选择踏青旅游、祭祖扫墓,在欣赏春景、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应把文明新风牢记心间,摒弃丧葬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清明成为广大市民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

做踏青文明人。出门踏青,赏的是春光,比的是素质,考验的是自律。不文明旅游表面看是游意正浓、一时兴起,实质上是头脑里缺少文明旅游这根“弦”,在道德观念的“根”上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肆意乱为、丑相百出。因此,市民要牢记出游是赏美景,不是毁环境、添负担。每到一处都要自觉约束,做到心中有把“戒尺”、脑中有盏“红灯”,把文明出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旅途中,无论景色再美、游兴再浓,都应遵守文明旅游规范,践行文明旅游行为,以自身行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才能不负春光不负美景。

做祭扫文明人。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扫节日,更是一次唤醒心底情感的节日,领悟节日本身的内涵远比搞各种形式更为重要。近些年来,清明祭祀的用品越来越“高级”,甚至形成攀比风。然而,清明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从内心深处缅怀逝者,过好自己的生活。除了缅怀,更重要的应该在于警示人们要孝道注重当下,珍惜眼前人。勤孝敬、厚赡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在世老人多尽孝心,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告慰逝者。传承美好家风,教育引导后人,让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社会更加风清气正。

做就餐文明人。假期和亲人相聚、朋友聚会,不可避免。吃自助餐时取多吃少,聚餐时为面子点一大桌菜,吃火锅总要剩点菜……这些浪费食物的行为,时常出现在就餐过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要做就餐文明人,公筷公勺,共同享用;要按需取餐,按需点餐,文明就餐,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涵养传统美德,真正让自己成为节俭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