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德州天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戎银泰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公司钢筋工班组长吴士河正在绑扎钢筋,经他手绑扎的钢筋结实牢固、工艺精湛。
48岁的吴士河在钢筋工岗位上已坚守了31年,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坚守匠心,精工于细,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非凡的业绩。
扎破手、磨出血,下班后他仍找来废钢筋反复练习
一根小拇指粗的钢筯在吴士河的手中经过5次弯折后,一个标准的箍筋就制作完成了。硬梆梆的钢筋在他手中“无比听话”,而练就这身真本事,吴士河下了苦功夫。
1987年,吴士河跟随叔叔来到建筑公司,做了一名钢筋工。起初制作、绑扎钢筋时,吴士河的手指经常被扎破、磨出血泡,一天工作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即使这样,他仍会在下班后找来一堆废钢筋,严格按照弯起位置、搭接长度等要求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熟练掌握了手工活后,吴士河向识图、下料发起“进攻”。通过反复阅读《钢筋工须知》《钢筋工》等书籍,虚心向师傅求教,慢慢地,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号、图形在吴士河脑中“鲜活”起来。很快,他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突飞猛进,无论识图、下料,还是制作、绑扎,样样拿手。
2003年,吴士河参加全省建筑职业钢筋工大赛,获得第一名。 2006年,他又参加了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因钢筋绑扎效率快、利用率高,“吴士河钢筋绑扎法”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多年来,吴士河为所参与施工的工程节约资金近200万元。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随着实践的深入,吴士河意识到摆弄钢筋也是一门技术,要想把误差做到最小、构件做到最牢固,其中有很多学问可做。
2003年以前,直径6mm、8mm、10mm的小型号钢筋弯钩还没有机械操作,只能凭借工具手工弯折。用原有工具,加工3种型号的小型钢筋需要更换3种卡盘,既费工又费力。用心琢磨后,吴士河对卡盘进行改造,发明了无需更换卡盘的钢筋弯折小工具,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即使今天有了自动化弯曲机,吴士河发明的这套小工具也没有落伍。业内人士都知道,自动化弯曲机弯钩速度较快,加工出的弯钩虽然误差率在允许值范围内,但误差率仍较大。熟练技术工人凭借多年手感,可以在允许值范围内把误差做到更小。尽管钢筋加工机械在不断更新换代,但吴士河从没放弃过手工活,他说:“有些构件只能手工完成。一名现代钢筋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机械的操作,还必须把手工活练得炉火纯青,这样才能精准按图施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
新型建筑用钢筋笼子是吴士河的另一项发明。建筑工程梁柱节点区域钢筋密集,由于施工顺序问题,往往会造成柱子加密区箍筋缺失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吴士河反复琢磨,根据规范要求,最终用6道钢筋,焊接起一个“笼子”状的箍筯。梁钢筋未绑扎前,预先放置入这一钢筋笼,既能降低操作难度,也能提高工程质量。这一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悉心授艺带出多名高徒
“对建筑工人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技术要求细之又细,建造高品质建筑。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 ”吴士河说。
秉持这样的想法,近10多年来,吴士河将自己的技能绝活倾囊传授给徒弟。他根据每个徒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目前,吴士河已为公司培养了30名技术能手。钢筋工康寿孝获得山东省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银奖、张建国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他们都是吴士河手把手教出来的高徒。“今后,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我会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争取带出更多专注敬业、精工于细的工匠。 ”吴士河说。
记者|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