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前,当身为产科医生的奶奶亲手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当身边许多从医的长辈们以仁心仁术护佑我成长,当家中浓浓的中医氛围让我从小耳濡目染、背诵歌诀、辨识穴位,当热爱中医却未能从医的父亲常常翻阅医书、与我讲述传统医学的博大,一颗属于医学的种子,便已悄悄落进我童年的土壤。
七年前,我怀着对中医的信念和憧憬,步入了中医药大学的校门。从那一天起,我与中医的缘分,正式成为我人生中最坚定的方向。
两年前,我通过考核,进入市中医院工作。那一刻,自豪与使命感如药香般浸润心灵——我知道,从这里开始,我的梦想正式启航。《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古训,也在那一刻回荡耳边,清晰而沉重。
初到中医特色疗法中心,最令我感恩的,是一众前辈老师对我悉心教导,不吝赐教。而我更是像海绵吸水,孜孜以求,恨不得把老师们的本事全都复制到我的身上。从推拿时手法生涩、力道不均,到逐渐掌握轻重缓急的分寸;从针灸时握针不稳、胆怯试探,到精准刺入、调控针感;从对浮针、埋线等特色疗法的全然陌生,到能够熟练操作、领会其要义;从对经络、穴位的书面理解,到辨证施治思维模型的逐步建立;从跟诊时从旁协助的手忙脚乱,到独立接诊时的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一天天、一步步,在实践中精进,在点拨中成长,在祈盼中蜕变,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依然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一套完整推拿手法后老师欣慰地点头,记得第一次针灸施针时病人信任的目光,记得每一次前辈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同时那坚定鼓励的眼神,更记得主任外出学习时把科里工作全盘托付的信任和我的紧张……
365个奋斗的日日夜夜,无数个病案的点点滴滴,有学到时的欣喜,有悟不透的焦虑,有失误时的追悔,有疗效不如意时的不知所措,也有病人康复后真诚道谢时的感动与幸福。还记得那是去年冬天,初见那位大姨时,她被家人搀扶着进来,腰肢难伸,步履蹒跚,眉宇间满是被腰腿疼缠磨的愁云,连说句完整的话都带着隐忍的吃力。每次治疗,她总攥着衣角默默忍耐,眼里却藏着一丝对能重新走路的期盼。几轮诊治下来,变化在悄然间发生。一天清晨,我刚停好车,就听身后传来清脆的车铃声,抬头一瞧,竟是大姨骑着自行车来了!她稳稳停在门口,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王大夫,您看我能自己骑车啦!这腰不僵了,腿也有劲儿了,心里头敞亮得没法说!”看着她眼里闪烁的光彩,那是摆脱病痛束缚后的舒展与喜悦,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重焕生机。这份从不能行走到自如骑行的转变,是医者与患者共同浇灌出的花。她的笑容里,有对健康的珍视;而我的自豪中,藏着对这份职业最朴素的敬畏——能用双手驱散病痛的阴霾,让生命重归灵动,便是最珍贵的馈赠。
回首一路走来,虽有疲惫,却也充实;虽有一瞬间的崩溃大哭,但最终,技能在磨砺中提升,心智在考验中成熟,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愈发清晰而坚定。这一切都让我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责任的交接与使命的延续;所谓守护,不仅是对患者病痛的悉心诊治,更是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对医者仁心的坚守。我相信,我的医路初心,会伴随着传承祖国医学、守护人民健康的梦想,展翅飞翔!
医生介绍
王雨奇 中医特色疗法中心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
擅长运用针灸、推拿及各类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颈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病变、面瘫、中风后遗症、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脊柱病变等病症及综合调理亚健康状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琰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