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是赵虎镇果园村居民周连军在家门口卫生院完成无痛胃肠镜手术的时间;200公里,是河北退役军人孙洪田跨省求医的距离终点。
两个数字背后,是德州天衢新区破解基层“看病难”的硬核答卷。
近年来,全区投入千万元升级硬件、创立紧密型医联体下沉资源、创新医疗场景激活服务,将三甲医院的精度、中医国粹的温度、健康管理的广度,浓缩进“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40余万居民“近享”优质医疗从愿景照进现实。
从CT到村卫生室,织密健康网格
8月14日,天衢新区赵虎镇中心卫生院新院区正式启用。
这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卫生院,按照区域医疗次中心标准,配备了包括32排64层螺旋CT、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数字化胃肠镜、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速全自动生化设备在内的20余台先进仪器,门诊、病房、医技功能分区清晰完备,彻底结束了赵虎镇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的历史。
走进新院区,环境整洁明亮,标识导引清晰,服务细致周到。“环境好、设施新,看病方便多了!”前来取药的村民王芳丽由衷赞叹。
这所服务覆盖4.6万常住人口的卫生院,过去因条件限制,居民进行大型检查需远赴市区。新设备的启用和远程诊疗平台的搭建,让精准医疗服务真正下沉到“最后一公里”。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上胃肠镜!” 赵虎镇果园村的周连军是直接受益者。过去因怕麻烦拖延检查的他,得知新院区有先进设备和市级三甲专家坐诊后,打消顾虑。当日,仅用30分钟便在内镜下精准切除了肠道良性息肉。“无痛麻醉,睡一觉就做完了!专家就在身边,看病就是放心。” 周连军的经历,生动体现了新区推动“小病不出镇、大病早发现”的成效。
强基固本,不止一个点。新区同步建成6家中心卫生室,服务近2万人口。每个中心卫生室常驻2至4名村医,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内科、儿科等专家下沉轮值,构建起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
同时,大力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区180家村卫生室中已有145家实现一体化达标管理。15名骨干医护深入乡村,通过包村带教、巡诊坐诊,累计提供医疗服务1.1万余人次、健康宣教4900余人次、义诊服务3800余人次,形成了以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中心卫生室为支撑、一般卫生室为延伸的立体化、网格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联体“造血”基层,专家号不再遥远
基层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有效下沉。
8月6日,天衢新区迈出关键一步: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德州市中医院、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四家市级医院签约,探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不仅是市级医院‘输血’,更要帮新区基层‘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在签约仪式上强调。
医联体建设通过“专家下沉坐诊+远程会诊+人才培养”三维联动模式发力。目前,三甲医院专家每周定期下沉坐诊达32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10人次。这种深度协作,旨在打造“一院一特色”,突破基层服务能力瓶颈,加速构建科学有序的“上下转诊、分级诊疗”体系,让群众在“15分钟健康服务圈”内真正获得优质资源。
资源下沉的“温度”,在个体故事中尤为真切。
来自河北任丘的退役军人孙洪田,多年饱受双下肢肌肉痉挛困扰,多地求医效果不佳。今年7月,他驱车200多公里来到赵虎镇中心卫生院,求诊于在此坐诊的市级专家曹玉河,为其开具了温阳通络中药方剂。更让他暖心的还有卫生院提供的退役军人优先挂号、当日代煎取药等便民服务举措。“看病全流程仅需20分钟!”孙洪田的经历,是赵虎镇中心卫生院创新“军人优待+专家下沉+中医特色”服务模式的缩影。
孙洪田的满意就医体验,不仅印证了“专家下沉”服务模式的实效,更坚定了新区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决心。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新区进一步将服务对象从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扩展至更广泛的市民,推动医疗惠民政策覆盖全生命周期。
例如,新区聚焦重点人群,推出了更多精准惠民的医疗政策——
妇幼健康方面,大力推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为HPV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提供补贴;免费开展产前和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孕产妇风险筛查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持续保持10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稳定在93%以上。关爱老人方面,组织“流动体检车”开进村庄院落,为全区65岁及以上老人提供包含血压、血糖、心电图等12项检查的便捷服务,累计惠及1.6万余人。同步开展“市级专家送健康,体检报告当面讲”活动,让健康指导直达老人身边,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至82%。
夜市把脉与校园守护,健康融入烟火日常
为让健康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天衢新区积极拓展服务场景,创新服务载体。
“健康中医夜市”成为夜幕下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社区广场与商圈,经验丰富的名中医们走出诊室,化身健康顾问。居民们驻足体验免费针灸推拿,聆听个性化养生建议;免费发放的中药香囊和图文并茂的养生手册,让中医知识在轻松氛围中传播。
目前,全区已举办中医夜市17场,服务超2500人次。“未来,药膳展示、健康操教学等元素的融入,将使博大精深的中医国粹在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中焕发新生,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部长韩立敏说。
健康的种子,需要专业的园丁。
近日,天衢新区的校园里,孩子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副校长”——他们褪去白大褂,站上了三尺讲台。54位来自公立医院和疾控机构的专业医生,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头衔:“健康副校长”。他们从诊室“转战”教室,从面对病人到守护学生,成了校园里最专业的“健康守门人”。
他们的职责远不止上一堂课。他们会用专业的眼光扫描食堂的角角落落,为传染病防控竖起一道“防火墙”,为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出“暖心处方”。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安全的督察员和制度的设计师。
“健康副校长们通过‘每月一次指导、每季一堂好课、每学期一场会议、每年一次优化’这‘四个一’机制,将健康的理念,像种子一样深植于每个孩子的心田。”韩立敏介绍。
数据显示,这支“生力军”已开展讲座230余场,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了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故事;精准排查并协助消除了46处校园中的各类卫生安全隐患。
如今,天衢新区这张日益织密的基层健康网,正成为守护万家幸福的坚实“医”靠。“我们将继续聚焦民生关切,坚持补短板与创特色并重,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服务水平,久久为功,让健康福祉更加公平可及,惠及新区每一位居民。”韩立敏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