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刊 | 夏津:破解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五共体”改革激发县域教育活力

面对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固化、治理碎片化、数字化滞后等系统性挑战,夏津县自2019年起启动“五共体”综合改革。6年来,通过教师、校长、班主任、家校共育和学校发展五大共同体的协同建设,夏津不仅重塑了教育生态,更推动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教改经验。

“五共体”教育年会专题研讨现场

学生们参观棉花博物馆

教师成长共同体——学科教研中心推动“教科研训”一体化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为破解师资配置不均、学科带头人缺乏等难题,2019年9月,夏津县遴选14个学科教研基地校,打破校际、城乡壁垒,跨校选聘280余名骨干教师,组建29个县级学科教研中心,构建“县教研室统筹+学科中心辐射”的“一心多元”教研体系。2023年2月,夏津进一步重组27个学科中心,覆盖230名教师,推进“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课题研究”三课联动。

同时,夏津配套开发“1+1+N”智慧教研系统,包括夏津教育芯平台、好课APP和全县智慧教研室,实现城乡智慧录播全覆盖、教研全互通。截至目前,全县已设立54个教研中心和11个名师工作室,近2000名教师持续参与并获得成长,35人获市级以上名师称号,累计获省级以上教学奖项98项,立项省市课题126项,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典型课例库。2022年,学科研究中心做法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第一批教学改革“双减”典型案例。

校长成长学校——系统化培养机制打破年龄与能力困局

校长定期集中“充电”

优质校长是教力提升的重要牵引。面对县域内校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课程领导力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2020年6月,夏津率先成立全省首所“校长成长学校”,拉开了校长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序幕。校长成长学校由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担任校长,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担任执行校长,实施项目化、针对化培养机制,利用周末开展集中学培,3年为1个培养周期。

在第1个培养周期内,共遴选了62名校长、副校长,69名后备干部,完成34所学校发展规划论证,推动优化调整学校干部54名,逐步构建起“面向全体、覆盖全程、高端引领、梯队发展”的校长素养培养机制。2023年8月,二期项目升级,60余名干部通过比赛竞标入班,实施“分层对标+梯队建设”双轨培养模式,按岗位层级组建提升班与潜力班,定制教育治理、数字转型等课程体系,并依托年度竞赛遴选前20%学员进入卓越校长/管理新秀人才库。

如今,夏津县已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未来校长梯队建设机制,校长成长共同体正迈向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相关创新实践获山东教育频道、《中国教师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班主任联盟——“五级成长阶梯”强化育人力量

班主任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执行者。自2020年开办首届校长成长学校起,夏津就将优秀班主任纳入教育干部重点培养对象,与校长同步培养。2022年8月,立足全县域,分别以实验小学和第六中学为盟主学校,组建了小学、初中两个班主任发展联盟。建立名班主任导师制、课题项目组、读书共同体、班主任日志等落地机制措施。实施以来,先后有500余名班主任加入。联盟聚焦不同学段实际需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一体推进“治班基本功、家校协作力、教育科研力”三大提升项目,构建新锐、骨干、卓越、首席、功勋班主任“五级”成长阶梯,畅通了班主任成长路径。截至目前,获评齐鲁名班主任1名、市级名班主任9名,1个班集体获评省级优秀班集体,3项班主任工作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班主任队伍成长的内生动力和教育引领力不断增强。

为帮助班主任提高家校共育水平,夏津探索实施了梯队培养的策略,即将全县班主任划分为县级中心教研组、校级指导组和普及型班主任3个梯队逐级培训。县级中心教研组是“先锋火种”,由专家组指导,成员来自全县17所学校的30余名骨干班主任,通过反复磨课、练课、赛课、评课,率先掌握规范化家长学校家长课程。校级指导组是“中坚之炬”,由县级中心教研组成员下沉学校,点对点指导,实现“从一到十”的点燃传递。普及型班主任队伍作为“燎原之火”,在校级指导组的引领帮带下,全面架构起由班主任为主导的新型规范化家长学校组织体系。目前,已累计进行8次专项培训、6次巡课指导,实现县域1200余名班主任培训全覆盖。

家校共育研究中心——“双轮驱动”实现协同育人新突破

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教力提升的必由路径。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突出“家与校的协同”“校与校、师与师的合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一只轮子抓机制建设,落实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系统规划全县家校共育工作路径。联合公检法司、卫生、妇联、民政等部门,遴选全县60余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师,组建夏津县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支持。成立夏津县家长成长学校总校暨家长法治学校,以总校为原点各学校全面铺开,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互动机制。建立局长、校长、家长、教师、班长同席圆桌会议机制,形成了家政校社协同育人的直通车。夏津成功申报“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探索形成了“以班级为最小单元,以班主任为教学主导,以学生家长为学习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基本方法”的夏津县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体系,家长课堂到课率高达95%,2所学校获“全国家长示范学校”称号,家校协同育人实效持续增强。

另一只轮子抓项目推动,实施“三大工程”。为破解家庭教育之困,联合妇联、卫健、公检法司开办“夏津县爱教育家庭健康大讲堂”,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以交流解惑和讲座形式为家长解疑释惑。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40余期,内容涉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家风建设、育儿宝典等,受益学生、家长、教师总计36万人次;实施好家风“百千万”孵化工程,推出“1138”家风建设推进机制,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实施“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工程,以亲子阅读为牵引,以“书香家庭”“书香少年”星级选评为抓手,通过家庭阅读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和教育方法,累计评选出书香家庭1.4万余个,书香少年3万余名。

学校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胜利希望小学教育联盟成立

学校提质是教力提升的基础保障。针对城乡、校际间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不平衡问题,夏津确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优质”发展路径,通过城乡结对、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强化优质学校帮扶。以薄弱学校需求为导向,坚持向其“输血”与激发其自我“造血”并重,形成了互助成长的良好机制。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统合型、联合型、聚合型、托管型等四大类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了12个教育集团,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理念共享、机制共建、人才共通、业务共研等方式优势互补,推动了薄弱学校的快速赶超,实现了新建学校的高点启航,使得县域教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近年来,2所学校入选市级基础教育名校,20所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夏津县雷集镇学区首创艺体教育“走教”+“走班”双走模式,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远赴新疆分享办学经验。各学校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空前迸发,学校发展共同体赋能教力提升的核心效能已经显现。

回顾“五共体”的实践探索,夏津以机制改革为抓手,以优化要素组合为路径,将分散的力量积聚起来,为激发教育生产力注入了“源”动力,全县教育生态得以优化,“五共体”改革成功入选“全国区域课改十大样本”。

禹城市正以教育之力厚植发展优势、以惠民之心书写时代答卷,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夏津县版面赏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滕璐 通讯员|王倩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