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血液内科开展医护联合宣教活动

近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血液内科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教学活动。这是血液内科首次举办的医护联合宣教活动,由血液科常务副主任张睿和护士长刘淑梅共同主讲,聚焦化疗后血象解读和发热全程管理两大关键议题。

医护协作:1+1>2的健康护航模式

“化疗后的血象变化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如何解读这些指标、何时需要警惕,往往需要医疗和护理视角的共同补充。”张睿在开场时这样说道。紧接着刘淑梅则从发热的日常监测、家庭护理到紧急就医时机,给出了具体实用的应对方案。这种医疗与护理互补式的讲解,不仅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知识,更让患者感受到了科室团队的无缝协作。

一位罹患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家属感慨:“以前查完血常规,要么自己上网乱查吓自己,要么反复跑医院问医生。今天主任讲了指标背后的意义,护士长又教我们怎么观察症状、什么时候该处理,两边结合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而这正是医院血液内科策划此次医护联合宣教活动的核心初衷——打破传统医疗中医、护、患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协作宣教让健康管理更加系统化、人性化。张睿表示:“医疗决策需要科学严谨,护理实践注重日常细节,两者结合才能帮助患者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

科学宣教:让知识具有温度,让护理拥有精度

在宣教活动中,医护之间的配合显得自然而默契。张睿从血象指标背后的生理机制切入,深入浅出地解释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刘淑梅则从患者实际生活场景出发,演示如何记录体温、如何合理用药、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就像一场接力赛,”刘淑梅笑着说,“医生把专业的诊断和预期讲清楚,我们护士则帮助患者把医学知识转化为每一天的安全行动。”

不少患者表示,这样的形式既避免了单一专业视角的局限性,又降低了患者面对不同医护人员时反复解释的沟通成本。“更像是整个科室在给我们集体护航,”一位长期化疗的患者说道,“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常态化宣教:从首次尝试到每月一约

未来每个月,医院血液内科都将围绕不同主题开展医患交流,内容涵盖营养支持、心理调适、感染预防等多个方面,且始终坚持医护协作分享的模式。

“血液疾病的治疗往往是一场持久战,而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水平、应对能力直接影响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张睿强调,“我们希望通过定期、系统、互动的宣教活动,帮助大家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习惯,同时也能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刘淑梅补充道:“护理团队是患者离院后最重要的健康守门人。每一次宣教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一份安心——让患者知道,无论何时遇到问题,都有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支持在身边。”

迈向医患共同体:让诊疗更有温度

这场教学活动并未停留在“你说我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增加了问答互动和现场示范环节。患者和家属踊跃提问,从“血小板降低时能不能刷牙”到“发热服用退烧药的具体时机”,医护双方分别从自身专业角度给出细致答复。

这种高度参与的宣教模式,背后体现的是现代医疗理念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而血液内科正通过医护协作宣教的方式,一步步构建起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医患共同体。“我们不只想为患者治疗疾病,更想陪伴患者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张睿总结道,“而这条路,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走下去。”

随着血液内科首次医护联合宣教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不少患者仍围着医护团队继续咨询。他们手中的资料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而比笔记更丰富的,是脸上逐渐舒展的表情和眼中重新亮起的希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