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捷报频传。德城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跻身“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区……今年以来,德城教育以一连串国家级试点“入场券”,展现出整体水平的持续跃升、服务发展能力的不断突破、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硕果盈枝。
雕琢校园环境
营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在天衢东路小学广川校区,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奔跑、跳绳,宽敞的活动空间里满是欢笑声。“新校区不仅体育设施标准化,功能分区科学化,校容校貌也焕然一新。”天衢东路小学广川校区执行校长宫欣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是德城区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的生动注脚。
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始于硬件的“托底保障”。近年来,德城区总投入23.7亿元,实施中小学改造提升工程,以高标准构建校园环境,以高品质校园托举孩子梦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目前,19个项目已竣工投用,2个项目加紧施工,6个项目加速推进。陆续为中小学1400余间教室安装护眼灯,守护学生视力健康。标准化的硬件设施,为教育优质均衡筑牢“物质基石”。
环境育人,更在文化的“润物无声”。德城区在升级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推进“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悄然成长。
今年春季开学后,黎明街小学举办了班级文化板报壁报展示活动。同学们把教室墙面变成“舞台”,精心设计的板报壁报里,既有美的熏陶,也有品德的引导,还藏着知识的启发。这些墙壁就像“无声的老师”,默默影响着每个人。“这都是能看得到的班级灵魂。”黎明街小学校长刘艳春说。
现在,这样的场景在德城区各中小学校很常见。学校深挖自身特色,从精神理念到规章制度,从校园环境到学生行为,再到课程设计,建起了一套套有自己风格的校园文化。围绕“全环境立德树人”,校园在主干道旁、教学楼走廊、楼梯拐角,设置了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等。这些地方不仅展示着学校的育人思路,也透着每个班级的独特风格,让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滋养。
锻造师资队伍
铸就教育发展硬核力量
今年5月份,建设街小学教师任晓茹在七彩教育发展共同体举行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知识积累与梳理”研讨活动中,凭借一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基础知识整理课”斩获优秀奖。“联盟内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帮助我打造生本高效课堂,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飞速提升。”任晓茹感慨道。像她这样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这得益于德城区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创新构建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逐步将教学经验不足的“短板”转化为教育创新的“优势”。近三年,德城区通过公开招聘等渠道扩充教师队伍,招聘教师730余人,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蓄能攒劲”,德城区持续深化“五级”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依托区教师成长中心,实施层级培养工程,对新任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开展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亮相课展示、“青蓝工程”等活动;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搭建名师工作室、跨校教研等成长平台全力打造知名教师,形成教师专业成长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六名工程”建设,建强建优师资队伍,放大“优学在德城”教育名片。
激活师资“一池春水”,德城区还有三重“密钥”:集团化办学推动下沉赋能,建立集团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骨干教师向分校、薄弱学校流动,破解“村空城挤”难题,让优质资源“动起来”;10个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研训互联,构建“校际互动、以强带弱”的联片教研机制,覆盖培训、支教、命题设计等全领域,让教学资源共享“实起来”;融通体建设推动交互引领,在保障机制、联合教研、课程构建等方面探索实践,通过项目驱动、典型示范,深入推进幼儿园、小学与初中双向无缝衔接,让专业能力“强起来”。
这些举措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催生出丰硕成果。近三年,德城区7人入选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2022—2025)建设工程,培养第十一批山东省特级教师4名,400余名教师获得区级及以上荣誉。师资队伍真正“活”了起来。
深植AI应用
开启智慧教育新纪元
在湖滨北路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上,AI背单词游戏配着轻快旋律,让全班学生跃跃欲试;老师借助AI技术让“古人”开口讲英文故事,将传统文化与外语学习巧妙融合。“AI能精准解决备课、数据统计、个性化辅导等痛点,我们正尝试运用它设计微视频脚本,让课堂更生动。”湖滨北路小学教师张茹茹说。
彼时,在石芦街小学的智能运动区,一块“室外AI体育教学屏”前,学生们正围着比拼1分钟跳绳。这块屏幕化身“AI体育老师”,不仅能实时指导动作,还能生成包含测试数据、练习短板的分析报告。这都是德城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体现。
从AI技术走进课堂,到数字空间遍地开花,德城区以“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为纲领,明确“课程资源建设、教师能力提升、评价机制改革”三大攻坚任务,构建起“区教体局统筹、电教部门牵头、教研部门支撑、学校主体落实”的联动体系。如今,综合探究室、3D打印室等120余间特色数字教学空间,已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第二课堂”。
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德城区尤其注重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地方一体化数据平台的应用。在平台上,教师可以调用学科工具、教学模板、互动试题等教学工具……目前,平台整合教师教学课件资源3.7万余件,汇聚综合素质数据54万余条,优质教学资源触手可及。
如何保证乡村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块电子屏幕跨越城乡,给出了最优答案。自2020年起,德城区教体局开始探索城乡“互动课堂”同上一堂课的教学研究,旨在解决乡镇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城乡教研距离较远、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历经设备改造测试、制定互动计划、师生同课磨合……点滴深耕中,一套科学高效的同课与教研体系逐渐成形。“‘互动课堂’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8对城乡‘结对校’,480余节优质课通过云端流淌,惠及4.5万名学生,实现‘大校联小校、强校带弱校’的协同发展,让教育均衡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德城区教体局电教站站长徐淼说。
数字化转型还重塑着教育反馈机制。德城区构建起涵盖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的“五位一体”反馈细则,将“领航社素质课”表现纳入过程性反馈中,形成“数据反馈—教学改进—质量提升”的闭环,不仅为学生定制了个性化成长路径,更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点,推动教研组靶向调整课程方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双提升。
融通“五育并举”
培育挺膺担当奋斗者
机器人舞蹈、科学实验秀、无人机竞赛……解放南路小学举办的德城区首届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是德城区深入推进“五育”融合的一个缩影。“我们积极探索创新‘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将‘五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强化‘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德城区教体局党组成员、教科研中心主任胡雅梅说。
作为“五育”融合的知识支撑,德城区将智育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问题链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以“跨学科任务”培养综合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点传授,而是围绕真实生活场景设计教学主题,如将数学计算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结合、把语文写作与历史文化探究联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实践活动等载体,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平台,不仅夯实了学科基础,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其适应未来发展筑牢知识与能力根基。
智育为成长注入知识力量,体育则为生命搭建健康框架。走进德州市铁西南路小学,这里的阳光大课间热闹非凡。今年,德城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发“微操场”、建设“体育角”,打造“嗨!课间”等学校体育活动特色品牌,同时,推广“课间15分钟”模式,因校制宜开发特色项目,形成“一校一特色”的生动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以体育人的“精神内核”。学校在体育活动设计中,始终注重 “身体锻炼与心理调节” 的双向联动——通过集体运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借助趣味项目缓解学业压力,以持续的运动体验帮助学生塑造坚韧品格、涵养阳光心态,真正实现了“以体育人、以体润心”的教育目标。同时,各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注重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成长教育,推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导师团”制,确保每位有需求的学生都有“一对一”导师。
此外,德城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环境育人、全链条赋能、全社会协同”教育生态,通过“规范教育月”、红色寻访等活动厚植品格,还以“家长大讲堂”模式凝聚家校社合力。美育则聚焦“以美启智”,如石芦街小学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故事表演融合,实现“美育带智育”。劳育重视践行“以劳树德”,通过校内劳动实践、家务作业及 “劳模讲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田野课堂”做法更成为市级典型。
“接下来,德城区教体局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在育人路上守正创新,在改革途中勇毅前行,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打造教育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德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洪鑫说。
德城区版面欣赏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徐冬晓 通讯员|李鹏飞 编辑|张洁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