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刊 | 庆云县教育教学成果巡礼·各学校风采展①

第二中学——

五育并举 砥砺奋进育桃李


庆云县第二中学于 1984 年建校,是庆云县首所公办初级中学。40 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为校训,深耕教育,涌现出众多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打造特色育人品牌。课程改革注重兴趣与实践,40余个兴趣社团(足球、羽毛球、书法等)实现学生全覆盖,2025 年学子在中小学生羽毛球赛、足球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涌现。

德育工作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一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绿色学校”“庆云县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面对新时代教育要求,学校勇于打破传统壁垒,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教学上推行“智慧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借助ClassIn精准把握学生学情。在评价体系改革中,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从品德修养、学业成绩、社会实践等多维度记录学生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更是培育栋梁的基石。学校构建起“老中青”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的优质教师梯队,32位市级优秀教师深耕讲台,以丰富经验领航教学,13名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勇立潮头,以专业素养带动学科发展。

从特色课程到模式创新,从优秀教师到育人成果,学校始终以奋进之姿行走在教育前沿。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全体二中人将继续怀揣教育初心,以改革创新为笔,以师者匠心为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校田径运动会

第五中学——

名师领航 青蓝共芬芳

庆云县第五中学作为一所底蕴深厚的公办学校,坚守“育人为本” 理念,创新构建“1234”教学体系(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特色、四个常规),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学校首创全县体育选科走班教学并升级至3.0版本,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先后获评“山东省星级食堂学校”“德州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集体”“德州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深耕师资建设,打造“名师辐射,薪火相传,青蓝同盛”的教师发展体系,筑牢教育根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武金兰校长,既是山东省数学工作室成员,也是德州市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航人,她推行的“翻转课堂”模式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众多像她这样的教学骨干组成的名师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为激活团队成长动能,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建成10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包括德州名师领航武金兰工作室、庆云名师曹洪慧工作室等,通过“线上研讨+线下展示”双轨模式赋能教师成长;同时拥有12个市县级教育基地,涵盖德州市学生发展研究实践基地、拉丁舞社团基地、阅读教研基地等领域,既助力教师专业提升,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名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累计斩获各级教学竞赛奖项81人次,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为学校注入持久新活力。

如今,庆云五中已通过名师引领、平台搭建,形成“青蓝相继、教学相长”的良性格局。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师资培养工程,以更优质的教师团队培育更卓越的学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校秋季运动会

渤海中学——

自主教育  启成长之门

庆云县渤海中学自2003年创办以来,以“自主教育”为帆、“幸福成长”为舵,历经20年奋斗,完成从县域普通中学到省级名校的蜕变,在新时代教育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深耕“传承红色精神、打造红色堡垒、培育红烛先锋、引导红心向党”的“四红工程”,筑牢组织根基、激发师生活力,获评“德州市首批一校一品示范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师资建设上,学校构建 “三维九阶”培养体系,依托“师道自主” 研发中心,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路径培育师资。建校至今,已涌现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特级教师3人、齐鲁名师2人,以及德州名师5人、市级教育教学贡献突出个人39人、县级优秀教师100余人。教师团队积极教研,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重点课题 9 项、市级课题31项,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为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动力。

教学改革中,“双自主+智慧”模式借助信息化实现“一生一策”,三级分层走班制(A基础、B拓展、C创新)从目标、过程到作业、辅导、评价全分层,配合动态评估,让学生在适配区间提升,成绩稳居区域前列。

科学教育方面,“1+N”体系以基础课程打牢根基,社团活动发展特长,竞赛平台锤炼能力。科技节上,学生自主设计的编程小车、智能红绿灯及无人机表演,赢得广泛赞誉。

渤海中学校长程元辉表示:“我校将持续深化自主教育,完善幸福教育生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渤海力量。”


非遗剪纸体验

成德中学——

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校园

庆云县成德中学以 “智慧校园” 建设为核心,深耕数字赋能、创新教育模式,获“德州市智慧校园试点校”“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等称号,成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

智慧教学方面,学校投入5100万元打造智慧教育中心,升级智能黑板、AR/VR设备及虚拟实验平台。历史课堂借VR重现古代战场,物理、化学课用NOBOOK虚拟实验,复杂实验理解率提升35%。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师生活跃度95%+),开发校本资源库,教师备课效率提升30%,学生成绩稳步提高。

师生数字素养提升上,学校以“理论+实操+赛课”培训教师,全年15场培训覆盖300余人次,马春伟老师获省“数说中国”一等奖,数学组案例入选省级优课。学生数字素养竞赛覆盖300余人,素养提升20%;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中,59人获省级奖,2人夺一等奖并获全国赛推荐。

资源共享领域,学校与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合作,通过“专家课堂”“双师教学”引名校资源,承担全市数字化现场会2次,帮扶3所农村学校。“三级智慧巡课体系”(年均巡课近千节)保障教学质量,2025年获评德州市教育数字化优秀集体。

智慧服务方面,校园千兆网络全覆盖,一卡通系统整合就餐、借阅、门禁等功能,使用率达95%。智能安防系统布设200余个高清摄像头,成功阻断3起安全隐患。

从课堂教学的数字化革新,到师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再到资源共享的辐射带动与校园服务的智能升级,庆云县成德中学走出了一条 “以数字赋能教育,以创新引领未来” 的发展之路。


教师赛课活动

祥云实验学校——

让每一朵“祥云”绽放精彩

庆云县祥云实验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庆云祥云实验学校)紧扣 “五育并举”要求,以“让每一朵祥云,都绽放精彩”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创新推出五色“祥云卡”评价模式,成功实现从单一学业成绩评价向覆盖德智体美劳的全要素综合评价转变。

评价改革中,五育各有路径:德育以思政课为核心,联动多方面构建育人格局;智育记录课堂探究、项目实践等过程;体育推行“运动技能+兴趣项目”双轨,每学期开展体质测试与社团展示;美育兼顾艺术技能与审美能力;劳育从态度、技能、成果记录劳动表现。五色“祥云卡”对应评价:红色评文明礼仪,绿色评“双自主”课堂评课业,橙色评体育锻炼,紫色评艺术活动,蓝色评劳动实践。

为实现“五育”深度融合,学校构建“目标融合—课程融合—评价融合”三维机制:目标层面,各育评价标准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定,确保评价服务于育人目标落地;课程层面,开发风筝节、劳动种植等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评价层面,针对融合课程与项目式学习,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全面考量学生多维度表现。学生获得的每一张“祥云卡”,都会存入专属成长积分库,并依托“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成长之星”晋级机制,可在“朵朵加油站”兑换文创、图书。

改革成效显著:该评价案例获山东省教育评价学会改革案例一等奖,同时成功立项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新十年教科研战略课题。在学生发展层面,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层面,积极高效的课堂生态逐步形成,育人体系更趋完善。如今,在多元评价体系的滋养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专属成长坐标,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学生获得五色“祥云卡”

实验小学——

坚守育人初心 奋进创佳绩

庆云县实验小学前身为庆云抗日高小,1965年3月迁至现址。学校占地38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绿化率67%,现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20余人、教职工190人。多年来,学校坚守“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终身发展服务”的“双为”办学理念,在育人与教师发展领域成效显著。

学校以三维育人体系筑牢学生成长根基,一方面以红色基因铸魂,开发大思政课程,将参观展馆、清明节祭扫、升旗设为必修课,今年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赴省博物馆、冀鲁边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科阅读生态圈,首创“1+X”阅读模式,设立班级图书角、走廊读书吧,开展图书漂流、读书节等活动。同时,学校搭建多元成长舞台,体育节、美育节、科技节轮番开展,“双减”政策落地中,不仅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增设传统游戏区,还建立“三级”作业监管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作为全县唯一的教育部“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校”,学校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助力专业成长。通过将“三六三一体化”教研模式与课堂数据分析结合提升教学效率,依托青蓝工程等搭建成长平台,还实施书香教师养成计划,成立“墨香启智”读书会,帮助教师汲取智慧。

在未来教育布局中,学校以科技赋能成长,建成全县首个校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科普展室,升级科技社团课程并规划“4+N”体系(4项基础项目+N项自创项目)。展望未来,学校将在“尚德·向上”校训引领下,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尚品德、会学习、崇勇毅、乐创新、会实践”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读书节之奇趣市集

渤海小学——

书韵启慧 打造书香校园

庆云县渤海小学成立于2013年。近年来,学校秉承“书韵启慧,良习成雅”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文化育人上,打造“书香智慧学苑和雅幸福家园”,通过阅读公开课、读书节、阅读达人评选、“读写并轨”习作比赛等,让书香满校园。

红色教育方面,依托革命资源创新研学模式,组织学生赴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开展“走长征路、唱红歌、讲革命故事、写心得”活动。德育主任胡盛英表示:“孩子们亲眼看见先辈遗物、听到生动的讲解,教育效果远超过课堂。”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开设合唱、足球、八极拳等社团。近年学生竞赛佳绩频传,获县冰壶比赛一等奖、县运动会第四名及羽毛球、乒乓球多项奖项,彰显综合素质培养理念。

评价体系上,借助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业、品德、健康、特长等,通过“劳动之星”“运动健将”等评选,让每个孩子获成功体验。

家校共育中,创新协同机制,开家长课堂、办共育活动,张海红老师组织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家长进课堂”让不同职业家长分享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队伍建设上,涌现大批先进典型。王寿东校长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一线,强调“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做学生引路人”,老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共同践行校训。

如今,师生践行“书韵启慧,良习成雅”,教学相长的画面构成美好教育图景。未来,学校将深化“慧雅教育”,提升办学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研学

金书小学——

文化启智慧 德厚育栋梁

金书小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终极目标,构建“文化立校、五育融合、特色强校”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将“金色童年,书意人生”核心理念贯穿始终,通过课程建设、社团发展、师资培养与课堂改革,为学生奠定人生基石,实现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

“金色童年,书意人生”是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全员全学科阅读”为引领,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家庭”共建常态化开展,读书节游园会、红领巾广播站等特色平台持续发力。学校连续多年获评省“读好书”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构建独具特色的社团育人体系。一、二年级首创“阳光篮球操”全员社团,1300余名学生在校级活动中亮相,朝气蓬勃的风貌获广泛赞誉;80余个精品社团各展风采,套色剪纸社团作为全县唯一,作品屡获艺术展评奖项,创客社团连续三年斩获山东省创客大赛一等奖,国学、空灵鼓等社团则成为传承文化、培养艺术素养的重要平台,育人成效备受好评。

学校创新构建“名师引领+生本课堂”育人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上,推行“金书名师”工程与“三同走班制”,老中青教师结对走班、协同教研;教学改革方面,实施“两标四环”生本课堂模式,借助智慧平台实现教师中心向学生本位转变。

育人实践硕果累累:先后获全国环境教育、校园足球等国家级示范称号,“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成果全国推广;省级教学示范、文明校园等荣誉接踵而至。获得40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产出60余项课题成果、200余篇教研论文。

面向未来,金书小学将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千人篮球操表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徐冬晓 通讯员|沈伟艺 编辑|张洁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