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资环团队根据玉米的需肥需光及生长特性,试验总结出玉米“一增三改三培育”种植管理新模式,并发明了配套的玉米种肥同播混播播种机。
经过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的试验示范,亩均增产150公斤以上。
这种模式如果大面积推广的话,对于我国玉米的增产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一增”即合理增加密度,合理增加密度是玉米增产的必要条件。选择耐密植、产量高的玉米品种,比如MY73、富兴698、中单1130、登海2219等。在习惯种植密度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至1500株每亩。在高肥水地块种植密度为5500至6500株每亩,在中低水平地块种植密度为4500至5500株每亩。
“三改”即一改小行距为大行距。玉米种植现在大部分地区为等行距60至65cm或大行80公分和小行40公分的大小行模式。由于行距小,通风透光性差,二氧化碳浓度低,不利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他们把60至65公分的小等行或80公分和40公分大小行种植,改为72.5至75cm的宽等行种植。宽等行可使行间通风透光良好,边际效应明显,能充分利用有效光合辐射,能充分利用光热气资源。
二改单株种植为双株种植。改"一穴单株"种植为"一穴双株"种植,充分发挥耐密型玉米的品种特性,有效增加了亩株数和亩收获穗数,并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能明显提高光合利用率。
三改种肥同播为化肥种肥同播加有机肥种肥混播。现在通用的种植模式只施化肥,为了防止化肥烧苗,在播种时,种肥同播,但要间隔8至10厘米。新模式增加了不烧种不烧苗的有机肥,并把有机肥与种子混在一起播种。他们发明了玉米种肥同播混播播种机,一个管播混合了有机肥的玉米种子、一个管播化肥。混播有机肥能有效促进幼苗生长,表现为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抗旱能力强及病虫害发生少等优点;能够明显改善玉米的生物学性状和生育期特性,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使玉米植株发育得更加健壮,还能明显提高玉米的穗行数。
“三培育”一是培育壮苗保穗数增穗行数。玉米在2至3片叶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氨基酸叶面肥和杀虫剂,促进根系发育使玉米苗期健壮。玉米6叶前是决定玉米穗行数的关键时期,苗期发育健壮能明显提高玉米的穗行数,抗逆性也明显增强。
二是培育健壮植株,防倒伏增粒数。在玉米6至8展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和杀虫剂。植调剂能缩短玉米茎基部的1和2节间的长度,把株高、穗位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玉米株型高矮适中,有利于玉米群体内通风和透光,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并降低玉米的倒伏风险,还能使玉米穗发育正常,增加穗粒数并减少畸形穗风险。
三是培育青枝绿叶,活秆成熟增粒重。受粉后,利用植株生长调节剂及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及时防治玉米虫害(鳞翅目害虫和刺吸食害虫)和玉米病害(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等病害)的发生。玉米成熟时,秸秆仍然青绿,这样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籽粒饱满,增加容重,提高千粒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赵同凯 禹红 编辑|张丽娜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