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麦秆画作品,一件件精美的葫芦烙画工艺品,一阵阵抑扬顿挫、活泼欢快的“一勾勾”戏曲声——走进临邑县,传统非遗文化正焕发新光彩。非遗,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临邑县通过创意赋能、产业融合、人才培育,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临邑县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临邑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创新非遗传播方式,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形成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非遗传承不仅要“塑魂”,更要“造血”。临邑县通过“非遗+产业”“非遗+旅游”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推进“黄河大集”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将“为民十匠”志愿服务融入“黄河大集”,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打造“黄河大集·惠享犁城”品牌。2025年以来举办活动70余场次,不仅汇聚人气、提振消费,还惠民增收。
临邑县建设的麦秆画艺术馆,形成了研学、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既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标准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乡村记忆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葫芦100亩,形成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常年吸收20余名群众现场开展烙画创作,助力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

临邑县还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出系列优惠政策、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文旅服务,点燃文旅消费热点。举办老马家村首届桃花季暨民俗文化大集、前杨篝火音乐季等。创新推出“乡村一日游”精品线路。举办系列活动,暑假期间吸引游客11万余人次,带动收入近200万元,形成“可观、可玩、可学、可购”的文旅生态。
为破解非遗传承人才断层问题,临邑县创新打造非遗传承“青蓝工程”。通过“非遗社团”“非遗体育课”,常态化开展非遗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300余场次,3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覆盖学生5000余人。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日常课程的内容,同时让非遗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不仅能开阔眼界、锻炼身体,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近日,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山东省选拔活动圆满落幕,临邑县国家级非遗“一勾勾”作品《非遗传承有我在》获评“优秀集体节目”。

临邑县还把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非遗中,推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犁城古韵·周周戏相逢”周末剧场,目前已演出100余场,受益群众10000余人。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巧妙融合。
在传承的同时,临邑县也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扎实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共登记有可移动文物320件,不可移动文物105处,其中古建筑16处,古墓葬17处,古文化遗址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0处。分两期建设临邑县博物馆。一期馆设置三个主题展区,展示文物136件,截至目前接纳游客近10万人次。二期馆建设及展陈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总展示文物约600件。
非遗传承创新已成为临邑县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为当地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未来,临邑县将继续深挖文化禀赋,擦亮文旅乡村品牌,让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