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长河街道:“五有” 筑基强服务 产城融合谱新篇

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紧扣企业发展痛点与员工生活需求,锚定“产业社区化、社区产业化”核心方向,以“楼宇红享家”党建品牌为总抓手,创新构建“组织建设有力、社区治理有序、产业集聚有势、服务发展有为、文化赋能有魂”的“五有”产业社区体系,在筑牢党建引领根基的同时,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组织有力

织密党建网络,夯实引领“主心骨”

长河街道始终将政治引领贯穿产业社区建设全过程,创新搭建“街道党工委—综合党委—社区党委—企业党支部”四级组织架构,打破行业、楼宇间的资源壁垒,实现辖区商务楼宇党组织全覆盖,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共建”的区域化党建生态圈。针对小微企业党员分散、组织力薄弱问题,街道量身推出“火苗 —育苗—护苗”党员发展计划,通过设立联合孵化支部,推动企业共建组织阵地、共用活动空间、共享党建资源、共商发展思路。同步开发“红享家・服务助手” 线上平台,实时动态管理楼宇党员分布、党建活动开展、服务需求对接等数据;创新增设“积分兑换通道”,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政务代办、生活帮扶等服务,实现党建管理数字化、服务供给精准化,让党组织成为产业社区的“红色核心”。

治理有序

联动多方力量,打通服务 “末梢端”

产业社区以“党建引领+多元协同”为治理主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框架:横向整合物业、城管、民警、工会、行业协会等主体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纵向搭建“社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决策—片区服务站精准执行—专属网格动态感知”三级治理架构,让服务指令高效传递。街道选派“驻楼专员+党建指导员”两支队伍,实行“分片包干+动态响应”机制——驻楼专员扎根社区收集员工诉求,党建指导员进驻企业对接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资源对接、问题解决的穿透式服务,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自今年 8 月以来,已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 100 余家次,高效解决企业用工协调、场地扩容、政策申报等诉求6件。

产业有势

精准赋能培育,激活发展“新引擎”

依托“红享家・服务助手”公众号,产业社区建立动态更新的楼宇与企业信息库,实时跟踪企业入驻、搬离、注销及经营状况,全面掌握园区产业布局与发展动态。结合各楼宇功能定位与企业产业属性,街道精细梳理产业发展方向,为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不同类型企业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实施“一企一策”的针对性扶持。在此基础上,构建“招商对接—入园服务—成长培育”全流程服务矩阵:主动深入项目现场走访调研,协调解决人才招聘、技术合作、资金对接等关键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联合园区内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财税咨询、法律维权、融资对接等全周期支撑,以科学化管理与精准化服务,助力产业集聚壮大、能级提升。

服务有为

聚焦全链需求,打造暖企“生态圈”

街道围绕企业员工“衣食住行娱学”核心需求,构建全生活链服务体系。在产业社区内设立“红暖服务港”“共享心愿墙”:“心愿墙”实时收集员工微心愿,党员、志愿者主动认领落实;“服务港”提供政务代办、生活帮扶、应急药品供给、心理健康疏导等10余项特色便民服务,确保员工需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针对楼宇员工久坐办公、缺乏运动的痛点,街道打造“红动加油站”健身区域,创新提出“楼宇15分钟健身生活圈”—— 员工步行15分钟即可使用健身器材、参与瑜伽课等活动,利用碎片时间缓解工作疲劳,以贴心服务提升员工生活品质,让产业社区既有“发展热度”,更有“生活温度”。

文化有魂

搭建成长平台,注入发展 “软实力”

街道深化校地企协同,联合德州学院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双周创业微课堂”:邀请成功企业家、资深投资人组建导师库,围绕财务风险管理、市场开拓策略、创业法律实务等主题开展实战培训。以“红叙茶坊”为载体,定期举办“书记茶话会”,由企业党支部书记轮值主持,围绕“惠企政策解读与运用”“企业经营痛点破解”“行业发展趋势交流”等主题展开对话,让社区成为企业交流共鸣的“精神港湾”。同时,产业社区挂牌“青联委员之家”,承办第六期青商综合素质大讲堂,邀请燕园商学教育研究院专家授课,以文化赋能助力产业人才提升综合素质。

下一步,长河街道将持续深化“五有”产业社区建设,在服务模式创新、场景优化、资源整合上精准发力,进一步打通“产城人文”融合堵点,努力打造员工舒心、企业安心、组织放心的产业社区标杆,让党建引领下的共享服务成为新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台凯欣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