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我市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武城县专场。武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魏凯章,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忠新,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灵敏,县经济合作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程伟出席发布会,介绍武城县全面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武城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决策部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为本的鲜明导向,坚定信心、汇聚力量,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新材料(玻璃钢)三大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改造传统动能,全县工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武城县适时出台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23年武城县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政策文件,对注重加强科技创新、技改扩产、节能降耗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推出政府服务官、“红色CGO”、百名干部助企首席服务官套餐服务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诉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相继开展百项技改、百企转型、百企提级专项行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良好态势持续巩固:中威公司、春祥公司相继入选“山东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威公司凭借“中威中央空调通风全产业链协同共享制造项目”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水星博惠获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金信空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武城县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今年1-5月,161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4.16亿元,增速12.53%;共储备县级重点技改项目9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1个,列入省导向项目8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2%,全市第2名。18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企业成功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工厂”“科技工厂”“绿色工厂”“共享工厂”四类工厂标杆相继建成,迎来了改革创新新局面,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强化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形成新优势
围绕“研发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推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为武城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23年武城县上报2022年度研发投入6.41亿元,占比3.14%,增幅0.5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10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62.58%,上报研发人员数2066人。4家企业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交通学院等4所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同时持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截至目前,武城县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9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达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优势显著增强
以先进制造业强县为主抓手,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要务,逐步整合重塑“341”产业体系,打造了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新材料(玻璃钢)产业为主导产业的9大产业链条。建立县级领导“联企、联链、联园”机制,实行“六个一”帮扶服务体系,为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保姆式”全方位服务;按照“补链、延链、强链”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以企招企”、“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等产业招商模式,壮大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层次。目前,武城县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九大系列3000余种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占德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规模的43%,成为德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导县之一。新材料(玻璃钢)产业的水箱、储罐、管道等传统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成为江北最大的冷却塔生产基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建有5个中央空调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海尔海易普方·硬创云能智慧产业园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山东华辉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正稳步推进,2个小微企业孵化园,2个区中园,注册企业达1386家,预计到2023年年底,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央空调产业集群。
下一步,武城县将按照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工作部署,强化技术、产品、模式创新,坚持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制造业集群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贡献武城力量。

近年来,武城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深入实施“政策宣讲、数字赋能、企业梯次培育、新型工厂建设”四大专项行动,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精准开展政策入企宣讲活动 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生根
聚焦“政策解读规范化、企业家培训常态化、项目申报精准化、企业服务专业化”四大服务标准,牢牢把握一季度工业经济回升契机,充分撬动德州市一季度开门红政策红利,制定出台《武城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政策汇编》,创新推出“6+1+N”工作法靶向开展政策解读:暨组建6个专项项目申报辅导班、实现项目申报点对点服务,成立1个政策宣讲班、帮助企业争取奖励资金,N个平台扩大惠企政策解读力度、推动各类指标企业纳统入库。今年来,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已到老城镇、鲁权屯镇、开发区等镇街(区)宣讲政策3场,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等座谈会20余场,培训企业近150家,首季开门红工作武城县位居全市第4,获得市级奖励50万元。
扎实开展数字赋能专项行动 稳步推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变革引领工业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扎实开展数字赋能专项行动,积极争创“DCMM贯标试点”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改革亮点,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武城县顺利建成“德州浪潮数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从无到有,大大提高了指导企业数字转型服务效率;以中央空调产业数字化提升项目为载体,不断推进“21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建设,通过宣贯奖补政策、专家现场问诊等方式帮助企业量身定制信息化建设方案,隆达空调公司投入30台数据采集设备和4台智能生产设备,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0%,吉星净化公司规划建设3条激光引导焊接流水线,预计投资225万元。下一步,将以此为标杆带动更多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转型,争取年底武城县数字化产值达到2000万元。
科学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积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围绕“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工作目标,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今年,武城县共有16家企业成功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成功培育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增数量暂居全市第2,组织6家企业申报“小巨人”企业,组织兴恒、常兴等企业参加2023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积极争取“小巨人”和“瞪羚企业”零突破。
深入推进“新型工厂”建设活动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见实效
以先进制造业强县为目标,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积极开展“绿色工厂”、“数字工厂”、“科技工厂”、“共享工厂”等四大工厂创建活动,推动武城县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充分发挥玲珑公司省级“绿色工厂”带动效应,率先在全市开展铸造行业转型工作;不断推广暖通空调“共享工厂”模式,组织兴恒、威灵等暖通空调企业与10余家小微企业深度合作,成功走上“共享工厂”之路;引领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全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87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工厂日益迸发创新活力;武城县2家企业获批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4家企业成功完成两化融合贯标,3家企业成功实现DCMM贯标,成功争创1家省级智能工厂、1家市级智能工厂,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4家市级数字化车间,一大批数字工厂正在建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