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 聚焦市委十六届七次全会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市委十六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德州当前及今后时期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提供了遵循。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在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市委全会提出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优化高校毕业生留德来德政策等措施。

9月20日,德州市第十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将拉开帷幕,来自德州、聊城、滨州、东营四市及京津冀地区的180支队伍同台竞技。大赛近年来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逐步提升,形成了以赛促建、交流共进、资源共享,以德州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新亮点。

近年来,我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办学模式、产教融合、以赛促学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能人才。目前,全市共有应用型本科高校2所,高职院校4所,技师学院3所,中职学校27所,各类技工学校25所,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14.4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中、高、本上下贯通、布局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我市大力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改革,构建起以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今年以来,全市新培育高技能人才2.1万人,数量及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我们将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实施技工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优化技工教育发展布局,开展重点产业‘政校企’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匹配、闭环衔接。”市人社局局长赵宗虎介绍。

我市着力优化高校毕业生留德来德政策,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市场化就业新空间。实施“人才兴德”战略,出台“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在传统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等基础上,创新推出企业引才奖励、亲情引才奖励等特色人才政策。机制化开展“德州千企百校行”“名校人才直通车”等系列招聘对接活动,已在山东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7所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有针对性地组织1507家德州企业到高校开展招聘对接活动56场。

“我市深化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推进‘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集聚青年人才。实施‘技能兴德’万名工匠培育行动,多渠道培育技能人才。实施人才服务品牌提升行动,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尚键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强市建设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委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点部署,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我市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

我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面落实“小升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等政策,推行一站式跟踪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每年精准布局多个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8月22日,禹城市召开科技人才工作会议。会上,由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江南大学、临沂大学重组共建的山东省功能糖生物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共建单位在功能糖领域的技术优势,引领功能糖行业发展进步。”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克文说。

我市坚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探索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梯次布局的企业创新平台体系。

同时,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强绩效管理;建立企业广泛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对产业创新类成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科技项目实施。

“我们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德州发展实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科技创新加速流动,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我市将抓住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在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一批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精准对接,确保全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

实施人才“授权松绑”综合改革
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同样,人才适不适合、作用发挥好不好,市场最先感知、用人单位最清楚、人才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我市以实施人才“授权松绑”综合改革行动为抓手,对引才形式、模式、方式都积极放手放权,让各方在德州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跑出“加速度”。

人才配置“让市场说了算”。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市组建德州人才集团,引进浙江海角、上海博观、寰球人才等市场化专业人才机构,帮助德州引荐各类人才项目600余个。全面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集中发布44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榜单,支持企业“发榜”攻关、“悬赏”择才。依托市政府驻外联络处、在外商会、同乡会等,设立235处人才工作站,建立4990人的德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常态化联系对接海内外人才7万余名。

为有研半导体、北京机科总院德州分公司等单位110多名人事关系在北京、实际工作在德州的人才同等落实人才社保缴纳政策;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编制周转池,支持重点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享受事业单位和合作企业同类人员同等权……为激发用人单位育才聚才的内生动力,我市全面推行政策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赋予企业引才话语权、揽才主导权、用才自主权。“我市制定人才分类目录,打破学历、职称、论文、头衔等条条框框,建立以人才贡献度、企业认可度、行业认同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市委组织部人才科靳祖鹏介绍,人才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和行业特点分为6类。“对具有特殊才能、作出突出贡献、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实行特殊人才‘举荐制’,由同行业专家举荐认定,实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祖鹏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靳祖鹏 王世林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