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凝聚共识、瞄准方向、聚焦重点,切实提高拼经济抓发展的能力,不断强信心、促实干、创实绩,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贡献力量。
会议提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最大力度抢抓政策机遇,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国家、省出台的政策,确保落地见效,着重抓紧抓实十个方面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抓紧抓实服务融入重大战略。
“会议强调抓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将现代水网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系统部署实施全市域水系连通,对于保障全市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也为下一阶段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表示,2025年,全市水利系统将以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河道治理、灌区改造、新建水库等61项重点水利项目,大力推进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长江水用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防洪能力提升上来,发挥水网综合效益,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主攻先进制造业,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新兴产业突破力度,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天衢新区将全力突破招商引资,聚焦集成电路主导产业,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关键材料相关企业,丰富关键材料种类,补齐产业链条,加快有研8英寸碳化硅等‘大而强、小而美’项目落地,干成一批像先导、立讯这样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表示。
会议强调,要抓紧抓实改革开放。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突出抓好系列集成改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2024年,我市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落地,全年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61项,其中国家级试点65项。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三医联动+中医药”、深化人才发展等领域推出20项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集成改革事项,以系统集成赋能高质量发展。住房消费集成服务等39项改革事项获住建部等国家部委推广。
“今年,我们将突出‘制度创新、集成突破、试点探索、典型引路’,把市委工作要求贯彻到改革发展各流程各领域中。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改革部署和省委配套的重点改革举措,构建‘系统谋划、推进实施、督导问效’闭环管理体系。创新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规范重要改革方案制发程序和报审流程,建立健全创新性审核、项目化管理等机制,强化重点改革方案的统筹管理,切实提升改革议题的预见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压实改革主体责任,推动上级改革任务目标在我市落地生根,为德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表示。
会议提出,抓紧抓实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作用,加快强县进位、弱县赶超。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平原县为例,该县全力实施标志性产业集群突破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行业先进产能占比,目前,百亿级产业集群数量由0到2,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化工产业成为两大支柱产业。
“会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着眼全局系统谋划长远,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平原县科技和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史蕊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坚持“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的理念,开展好工业扩产增量、产业科技创新融合、企业培优扶强等专项行动,以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以系统培育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不断推动全县产业链能级跃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