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聚焦德州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每一城、每一域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征途上必须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对2025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要求坚定不移主攻先进制造业,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新兴产业突破力度,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是龙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2024年,我市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不动摇,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连续4年获评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4年入围全国数字城市百强榜。

▲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生产车间 记者 刘振兴 摄

“高端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产业仍然是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委党校教授杨明文表示,要瞄准数数智化转型、高端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

2025年,我市将立足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树牢“抓大工业、大抓工业”意识,聚焦“产业、运行、技改、纾困”四大重点,实施“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培育”两大行动,坚持密切联系企业、高效服务企业、有效组织企业,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孙洪魁表示,“我市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应用、新场景打造,加快传统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步伐。”

我市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转型亟须技术改造。今年,将突出发挥工业技改在“存量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亿投资、千企提升”。靠前科学谋划,引进优秀服务商,成立德州市技改促进会,指导企业谋划技改项目。对上做好省级设备补贴、技改贷款贴息等政策争取,通过政策鼓励企业新上技改项目。

我市加大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业运行分析研判机制,“点”上关注200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线”上监测33个工业大类发展态势,“面”上科学分析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形成全市工业发展即时画像。聚焦小升规企业、竣工投产项目、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建立“增量清单”,强化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帮扶调度调控,一业一策,解难题,促生产、稳运行。近期,市纾困助企综合服务中心逐步运行,解决企业诉求73。“针对企业销售难问题,我们增设‘市场拓展服务’职能,利用本地电商平台,助力企业开拓电商销售渠道。”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田汝勇表示。近期,将组织开展面向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服务对接会,积极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贸易发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振本土消费。

为聚焦提升13条标志性产业链,建立“产业链群促进组织”,打造“产业中心+企业+X”的联动模式,成立16个产业链群,推动创新路径、人才支撑、市场拓展、协会促进赋能产业链群发展。加快产业链群提档升级,持续实施融链固链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高效开展“遍访总部”,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推进有研8英寸硅片扩产,全力支持先导科技激光雷达、立讯精密封测等项目竣工投产,擦亮“体育产业名片”。

我市深化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全面落实国家、省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以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出台《德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力实施基础设施提速、转型路径优化、转型供给提质、服务保障提升四大行动,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聚力赋能先进制造业强市、数字强市建设。

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上,我市正瞄准高精尖产业前沿,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瞄准高精尖产业前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德州广视传媒XR扩展现实超高清制作系统入选2024年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支持名单,获奖补51万元;大众网德州元宇宙虚拟现实应用基地入选2023年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支持名单,获奖补66万元;鲁北大数据中心一期项目一号楼综合服务展示中心已建设完成,已启动验收工作,满足招商企业办公入驻条件;全省首个AI中泽信北方电梯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建成运营,入驻小区、商业楼宇等达到345家,覆盖4500余部电梯。“我们将抢抓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风口,强化项目招引、协同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对接,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试点示范和标杆应用场景,培育德州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褚士强介绍。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去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总量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同比增长22%,增幅居全省第1。新获批2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1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5家、省级429家。

“今年,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创新企业梯度培育,努力开创科技强市建设新局面。”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聚焦高质量科技供给,组织实施好10项左右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揭榜挂帅”,布局50项左右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3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0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推进科技企业量质齐升。聚焦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力争2025年全市创新平台新增100家以上。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中科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1+2+3+科技金融”模式,力争2025年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还会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选派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实施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培育计划,推进科技人才引育。”市科技局副局长耿欣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刘振兴 通讯员|黄硕 王世林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