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我市召开“谋发展 启新篇 奋发有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井为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魁,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田晓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楚华卫出席,介绍本部门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请问市科技局2025年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出系列安排部署,市科技局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力提效。继续实施10项左右市级“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布局50项左右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加力提效。实施30项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08%,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达到45%以上。
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上加力提效。支持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按照达标准入制原则,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10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储备一批省级以上平台后备资源。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力提效。加快建设中科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1+1+1+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科技项目实施。全年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培养技术经理人150名。
在科技人才引育上加力提效。深入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选派100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引进外国专家90名以上,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力谋划争取企业所需、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专项”,刚才井局长也提到“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力提效”,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安排。

我们将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条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一方面,研究吃透上级系列政策,积极对上争取,抢抓政策机遇,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省科技攻关项目;另一方面,立足当前所需和未来发展,深入挖掘布局一批优质项目,加强业务指导和资源倾斜,择优纳入省级以上项目申报储备库。二是深入实施市级科技项目。强化有组织科研,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继续实施10项左右市级“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布局50项左右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下大力谋划一批企业所需、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专项。三是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强化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持续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建立常态化申报机制,切实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探索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判题”的科技与产业联动协同路径。研究出台科技激励机制若干措施,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请介绍一下市科技局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上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我们将持续完善科创平台建设机制,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在推动平台量质齐升、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加力提效。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创高能级平台。一流的平台,汇聚一流的要素,产出一流的成果。我们将紧盯国家、省创新平台布局安排,在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提升实力、积极争创,力争更多“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德州。二是优化布局市级创新平台。按照达标准入制原则,围绕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市级创新平台100家以上。优化管理机制,根据平台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常态化开展运行评估,建立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提升平台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各类创新平台产业“契合度”和“显示度”,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