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奥运品质・全民共享”为主题亮相博览会。泰山体育推出的系列高科技运动产品,既彰显了企业雄厚的科创实力,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匠人精神的创新发展。这背后,正是我市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聚焦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通过建机制、强引领、促发展、优服务,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力打造适应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需求的劳动者大军。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72万人,能工巧匠凝聚起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德州2人荣获全国劳模、2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构建“金字塔”式工匠梯队
“灌溉时,为促进根系生长,可以每亩施磷铵5至6公斤,氮肥用量不宜很多,配合着镇压技术,能解决旺苗的问题。”近日,德州百余位种粮大户齐聚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全国劳模魏德东在讲解小麦调控增产和全程管理技术相关知识。
为积极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创新成立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魏德东被聘为工匠学院院长。他所经营的富民家庭农场种植土地2000多亩,托管土地5万多亩,小麦、玉米实行订单种植。2024年,该农场土地都达到了“吨半粮”标准。
“跟着魏院长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工匠学院里的先进农业设备,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德平镇种粮大户周从龙说。
像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这样的工匠培育平台在我市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县企四级工匠学院25家,覆盖化工、电力、农业、电梯产业、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
其中,2024年建成的德能工匠学院,以“1+N”模式打破时空、地域、行业限制,在市县电力领域构建起全新的工匠培育格局,培育出省部级职工创新成果45项;市总工会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成立的德州工匠学院,在县市区设立分院,通过系统培训课程,助力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蝶变。
为树立崇尚技能的价值导向,我市每年评选德州工匠、德州手造工匠和德州大工匠。在德州工匠学院的示范带动下,全市102家工匠学院正在筹建。
近5年,我市培育出大国工匠1名、齐鲁大工匠3名、齐鲁工匠23名、山东手造工匠2名、德州大工匠13名、德州工匠268名,带动各级工匠人才3000余人。
竞赛催生“创新-产业”闭环
4月14日,在全省教育系统“毕业进企入工会、就业提质促发展”推进活动暨德州市“就业启航·工会助力”项目启动仪式上,华能德州电厂检修部主任技师、焊工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程平分享了成长和工作经历,让在场观众深受触动。
“参加首届德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我成长路上的关键一步。工会组织的集训练兵、外出学习和技能大赛,为我们搭建了学习、实践、比武、交流的全方位平台。”程平说。
程平创新工作室于2017年成立,在华能德州电厂的全力支持下,于2020年获评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程平带领团队攻克20余项焊接技术难题,获得9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省资金近2200万元。作为教练,他还带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斩获团体金奖1次、银奖2次、铜奖3次,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50多人。
“程平是劳动竞赛培育出的典型代表,从参赛队员到金牌教练,他在赛场上不断成长。”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杜朝生说,我市构建的“培训、练兵、竞赛、晋级、激励”五位一体培养机制,不仅提升了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更为他们拓展了发展空间。
像程平这样的创新力量不断涌现。全市427名劳模、工匠和专业人才成立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成果3.2万个。我市出台了《德州市职工创新创效竞赛活动激励办法》,每年对优秀创新成果第一完成人给予最高1万元奖励,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热情。
政企校共筑 “人才共生体”
在第五届消博会核心展区,泰山体育旗下瑞豹(PARDUS)碳纤维自行车系列成为焦点。“在碳纤维材质上电镀是一大难题,我们经过无数次试验才成功攻克。”泰山体育副总工程师、涂装工程师王振学说。
多年来,瑞豹持续加大新材料和新工艺研发投入,其产品不仅通过国际自行车联盟(UCI)认证,还成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国家队指定装备。泰山体育凭借创新实力,成为全国体育行业唯一连续两次荣获国家创新大奖的企业,多款产品斩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在泰山体育,劳模工匠已成为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伟,近10年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发表1篇SCI国际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9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3项国家工信部、科技部重大专项。
“公司格外重视职工创新创造和技能提升,对取得中高级工程师的员工每月增加500元至1000元技能津贴,对在岗位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员工,给予2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奖励。”泰山体育工会主席王永辉说,企业充分发挥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用,完善各项制度,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泰山体育与德州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项目攻关、建设产教融合研究实习基地、培育 “双师双能型” 师资,实现校地、校企共赢发展。在乐陵市总工会支持下,泰山体育工匠学院在企业内部建成,成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的重要平台。
如今,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主导需求、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形成“研发、转化、反哺”闭环。全市各级职业院校与20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09家重点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5000余人;22家“金蓝领”培训基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3300人以上,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胡兵 刘臻 通讯员|李禄超 王志斐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