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一大早,平原县龙门街道网格员李书云就开始忙活起来:清理楼道杂物,排查安全隐患,核实租户信息。像这样的专兼职网格员,我市有1.3万余名,他们散布于城乡各处,用脚步丈量网格,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近年来,市委政法委创新构建“一体四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以“建强党组织体系”为核心,推进网格设置精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工作职责精准化、运行管理信息化,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型。目前,全市11143个网格覆盖城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
网格设置精细化:
织密治理“针脚”,筑牢平安根基
“以前社区面积大、人口多,管理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网格细分到楼栋,服务更精准了。”德城区新湖街道青龙桥社区书记孙国云说。
市委政法委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服务”原则,调整超大网格,织细织密网格,将全市划分为11143个网格,其中普通网格9975个、专属网格1168个,平均每560人一个网格,优于全省“每1000人左右为一网格”的标准。
在临邑县邢侗街道,网格员蔺丛负责的网格曾因人口密集、管理难度大而头疼。通过细分出3个子网格,并配备3名志愿网格员,蔺丛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现在每名网格员只需服务300户居民,矛盾排查更及时,群众诉求响应更快了。”蔺丛说。
网格细分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让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禹城市市中街道大禹社区网格员李娟在巡查中发现小区因管道老化导致停水,便立即协调物业、水务部门,仅用2小时便恢复供水。
队伍建设专业化:
锻造治理“铁军”,凝聚共治合力
“网格员不仅是信息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这是齐河县晏城街道永嘉社区网格员杨金环的工作信条。作为网格员,她每日穿梭于网格中,用“铁脚板”走出服务群众的“暖心路”。
我市构建“专职+兼职+志愿”三级网格员队伍,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3596名,其中吸纳社区工作者1560名、村“两委”成员5402名,实现网格员覆盖率100%。同时,发展以党员、退休干部、楼栋长为主体的志愿网格员4.5万余人,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共治格局。
为提升队伍素质,我市还建立“岗前培训+日常轮训+技能比武”机制,2024年累计开展培训32期,覆盖8.5万人次。
工作职责精准化:
厘清责任清单,激活治理效能
“像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等,网格员的职责清单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天衢新区袁桥镇袁桥社区网格员乔金花说。
我市印发《德州市网格员工作运行规范(试行)》,明确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维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安防范协管、重点人员协管、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六类职责任务,推动网格员从“兼职跑腿”向“专业服务”转型。目前,全市网格员累计采集实有人口信息555万条、房屋信息227万条,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武城县广运街道网格员齐敏通过“九小场所”信息排查,发现某餐馆燃气管道老化,立即上报并协调相关部门整改,避免了安全事故。“通过职责清单,我们‘干什么’‘怎么干’一目了然,服务群众的时候更有底气了。”齐敏说。
运行管理信息化:
搭建智慧平台,赋能高效治理
“通过‘网连心’小程序,我反映的垃圾堆积问题2小时内就解决了,网格员还拍了整改后的照片发给我。”德城区新华街道居民李秀萍为信息化治理点赞。
全市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18279个账户,构建“网格发现-平台流转-部门处置-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平台受理事件17.1万件,其中76.1%在网格内办结,23.9%通过“吹哨报到”在县乡村三级解决,群众满意度达98.6%。
信息化推动群众参与“指尖化”。在陵城区,居民通过“网连心”小程序反映的占道经营问题,网格员15分钟内到场处理,并上传整改前后对比图,实现诉求“一键提交、全程可溯”。
从网格细分到队伍提质,从职责明晰到科技赋能,市委政法委以“一体四化”机制为抓手,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织入“一张网”。如今,网格员已成为群众的“知心人”、矛盾的“解铃人”、平安的“守护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升级,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张明昭 通讯员|张迎春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