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组老照片,报社成立时,记者骑着自行车拿着采访本跑遍德州;现在,融媒体记者带着直播设备走村入户。”7月30日,德州日报社报史馆迎来一批新访客:由大国工匠、齐鲁时代楷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导师程平,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成形制造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彭世广带领,15名来自清华大学“电力筑梦・匠心传承”先锋队的学生来到德州日报社,沉浸式体验新闻生产流程,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课。德州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千山,党委委员、纸媒出版中心主任尹滨,融媒编发中心主任朱代军参加活动。
报史馆里,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资料、一幅幅承载岁月记忆的图片,生动地勾勒出《德州日报》三十余载的发展脉络。从创刊初期的艰辛探索,到逐步发展壮大,每一步都凝聚着报社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
随后,师生们来到纸媒出版中心和全媒采集中心。在与记者、编辑们的交流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新闻从线索收集、采访撰写到编辑审核、最终发布的全过程,对新闻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在融媒编发中心和数据运维中心,先进的融媒体技术设备、创新的传播理念和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产品,让师生们眼前一亮。通过观看精彩的视频案例,听取专业讲解,同学们清晰地了解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德州日报社如何积极转型,整合资源,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为受众带来更便捷、更丰富的信息服务。
“你看这字斟句酌的认真劲儿,和我们搞焊接是一个道理。”在一张编辑认真校对稿件的黑白照片前,程平这样对学生们说。参观过程中,程平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学生们分享了他的奋斗故事和工匠精神。他希望大家把这次所见所感融入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突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
“这次活动意义非凡。传统媒体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与创新,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既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又以创新精神拥抱技术变革,这与本次活动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非常契合。”彭世广表示,清华学子应立足专业,以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参观过程中,清华学子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跳出了课本和实验室,真切触摸到了媒体行业的脉搏。“收获颇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更看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清华大学水利系大三学生贾劲楷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刘振兴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