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经理,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今天可以来申领了。”8月4日,接到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德州舟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立君如释重负。他第一时间通知公司工厂:着手增产准备。
舟顺食品公司主要从事食品生产。今年初,随着业务扩展,公司计划增加食品销售。然而,当业务员信心满满地去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他们租赁的场所地址上,前一家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未注销。根据“一地一证”的规定,同一个地址只能核发一个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舟顺公司因此“卡了壳”。
“我们想尽了办法,联系房东、托人打听,想找到那家早已搬走的企业,让他们来注销许可证,但始终联系不上。”崔立君无奈地说。没有许可证,就无法开展销售业务,公司的扩展计划被迫搁置,扩大生产更是无从谈起。
舟顺公司的遭遇并非个例。德城区商贸繁荣,餐饮和食品销售店铺众多,市场竞争激烈,新旧商户更替频繁。许多新经营者为了快速进入成熟商圈、降低创业成本,常常选择租赁已停业店铺的原址。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丁世玲坦言:“在日常审批中,我们时常遇到这类因‘前任’许可证未注销而阻碍‘后来者’办证的难题。”
问题的症结在于,部分经营者停业后,往往只注销了营业执照,却忽略了需要主动申请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注销。对于那些早已失联、彻底退出市场的企业来说,主动注销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场主体的‘新陈代谢’是常态,但大量‘僵尸’许可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经营地址资源,更抑制了市场活力,阻碍了创业创新。”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张晶甡指出,“清理无效许可,释放资源,才能让更多有活力的企业获得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依职权注销情形的规定为依据,今年6月,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证照并销”改革,释放被无效占用的食品经营地址资源。他们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出台《食品经营许可依职权注销实施办法》,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注销不是简单粗暴地“一销了之”。如何确保程序规范,避免损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设计了一套严谨的操作流程。
改革启动后,第一时间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政策,让公众知晓。
具体执行中,工作人员首先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筛选出已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名单。并将名单推送给市场监管部门,由其核查这些企业名下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状态,锁定目标。对符合注销条件的,通过短信、政务APP、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逐一进行催告,给予其主动注销的机会。
对于确实“下落不明”或无法联系的企业,启动现场核查程序,确认其经营状态。核查无误后,进入集体审议环节,做出拟注销决定并进行公示。同时设置60天异议期,畅通行政复议快速通道,确保市场主体有便捷的申诉途径。这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最大程度降低了操作风险,确保每一户被注销的企业都“无牵无挂”。
随着首批注销工作完成,宝贵的地址资源得以“解冻”。94个优质注册地址重新回到市场“资源池”。目前,已有约10%的被释放地址迎来了新的经营者。该区正对第二批120家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启动依职权注销公示程序,持续释放存量地址资源。
“僵尸”许可的注销,带来的远不止是物理空间的释放。它更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提升了监管效能。经营主体名录库“挤干了水分”,变得更加真实有效。市场监管部门在年报催报、风险排查等日常监管工作上,得以集中力量服务于真正活跃的市场主体,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对于像崔立君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则意味着更低的创业门槛、更顺畅的开业流程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通讯员|路熹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