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型。今年上半年,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印证了这场变革的成效:全市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近40%,涉企罚没金额下降约60%。与此同时,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企业总量18.19万户,同比增长3.86%,增速跃居全省首位。
数字背后,是我市凝聚监督合力、重塑执法流程、升级服务理念,探索“力度与温度并存、不缺位不越位”行政执法新模式的治理实践。
攥指成拳 贯通监督力量
监督力量分散曾是制约执法效能提升的瓶颈。我市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从“九龙治水”走向“攥指成拳”。
在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的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执法监督联络员徐海军指着监督牌匾介绍:“全县已有11家棉纺企业设立了执法监督联系点,我们填的行政执法问卷直通司法局,今年反馈的两条执法问题建议全部被采纳。”
监督,企业变“前哨”的同时,部门也在强协同。市纪委监委与市司法局联合出台《纪检监察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贯通协调工作办法》,建立线索移送、联合办案、信息共享闭环,推动“执法问题”与“风腐问题”同查同治,形成“纪法双督”刚性约束。上半年,197条12345涉企热线线索双向移交,70条深挖彻查。
纪委监委、司法局联合监督,同时,府院府检联动构建案例研讨、同堂培训制度,力促执法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案卷评查是强化执法监督的关键抓手。“我们建立执法部门月自查、司法行政部门季评查机制,两方带着‘放大镜’查执法案卷。”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四级调研员王志伟介绍,“今年一季度,司法行政部门评查发现781项案卷瑕疵,发出25份监督意见书直抵执法部门,推动问题整改形成闭环链条。”
一张贯通上下、日益紧密的监督网络,正悄然重塑着德州的执法生态,成为规范执法的坚实后盾。
精准监管 无事不扰
涉企行政执法事关企业切身利益与市场公平秩序。如何破解“多头执法、随意检查”?德州的答案是:扫码入企,让精准监管、无事不扰成为新规范。
如今在德州,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必须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依托“鲁执法”平台,实现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事后评价全链条管理,从源头遏制乱象。
“事前备案、扫码入企,再不用担心随意检查。”在各家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鲁执法”App成了安心经营的保障。
扫码的另一重意义在于赋予企业“话语权”。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对执法行为在线评价,真实反馈,反向倒逼执法行为更规范、更文明。
规范企业守法,不仅在于事后监管,更在于事前精准供给。针对产业发展实际,各县市区推出“一业一册”依法指引,将晦涩法规变为产业“说明书”,为企业提供清晰易懂的合规“导航图”,成为企业规避风险、规范发展的实用工具。
以武城县为例,据该县暖通空调行业协会反馈,自“一业一册”依法指引推行以来,行业年度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38%,因“不知规”导致的处罚下降90%。
制度层面,我市出台《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编制涉企检查清单294项、分类监管清单202项,确保“清单之外无检查”。同时,构建起特色制度闭环:
“三书同达”解心结,处罚决定书、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同步送达。今年上半年,指导313家企业修复600余条失信记录;
“免罚轻罚”卸包袱,推出339项“免罚轻罚”清单,覆盖19个领域。今年以来,为856家企业减负1200万元;
“综合查一次”提效能, 联合检查率提升至13.9%,压减入企1500次。
深度服务 赋能成长
位于庆云县的山东滨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不少危险环节,是县里重点关注的单位。县司法局专门聘请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车间排查隐患,精准找出“病灶”的同时,还开出“药方”——整改措施、所需物资、时间节点和预期效果,一项项列明。整改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专家持续跟踪辅导。公司隐患排查准确率提升60%,隐患整改率达100%。
“找问题”转向“送方案”,聚焦服务精度与深度,德州各地展开多项探索:庆云县推行“预先告知式”检查,企业自查在前,执法在后;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开展“亲清面对面”走访,危废资源化项目获全程帮扶;武城县“一业一册”指引融合16个部门要求,800份资料直达企业;市级编制12个重点产业全生命周期经营指引,开展预防性“诊疗”22场,为102家企业出具定制“体检报告”,240件次合规指导将风险扼杀于萌芽。
柔性执法催生了自觉守法。不少企业在收到精准的合规指引后,主动对照整改、完善内控。
“当执法者化身‘法治辅导员’,合规经营成为企业自觉,这意味着我们的执法理念正在发生根本转变。”王志伟表示,“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构建政企互信共治的新生态,最终汇聚成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通讯员|郑学明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