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德州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倍

9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首场德州“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发布会。市科技局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科技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体系构建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建起覆盖技术创新全链条的“1+1+N”政策体系,出台“科创十条”及科技强市建设实施意见,配套制定23项实施细则。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4家、市级平台1310家,形成“1家国家高新区+1家国家农科园+1家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农高区”的多维创新载体网络。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15亿元,同比增长54%,创新基础持续夯实。

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全市落实惠企政策资金1.4亿元,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45亿元,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60多项。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26家,创新实施“科技副总”机制,选派159名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布局建设10处“人才飞地”,推动500多家企业与287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739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较2020年增长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65家,增长2.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8.3%,较2020年提高14.86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全市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重点研发计划110项,23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5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资金支持,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多项,争取资金7.8亿元。禹王集团“植物肉加工技术装备及其产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多安数字诊疗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完全可降解锌合金支架等一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今年以来,6个项目再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数量居全省小组第一;29个项目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争取资金6500万元。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全市将重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施21项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突破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1+2+3+科技金融+人才”转化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搭建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两大平台,链接技术转移三方主体,配套科技金融政策工具,健全成果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全市积极培育高能级平台,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动态管理机制,推进160家市级实验室重组,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攻坚行动,通过“科技副总”机制为创新平台注入人才动力。

科技人才工作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全市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6人、省级19人,引进外国专家313人,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1900人次。布局建设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人才飞地”10家,实施科技人才赋能企业三年行动,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关键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全市深入产业链挖掘技术需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推动形成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协同攻关模式;积极融入省级战略,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筛选重大项目争取省级支持。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通过开展研发培训,指导企业规范研发管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跟踪服务,力争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100家以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董天力 编辑 | 芦瑞瑞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