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看德州 | 德州自行车企业转动发展新引擎—— “骑”迹背后有“奇”技

山东凯力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从高空作业吊篮制造转向自行车生产,驶入新赛道,专注研发,以轻量化、高刚性、高性价比的自行车赢得市场;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投产17年来持续打磨匠心,承诺车架终身质保,因车架质量问题发起的售后申请数量始终为零;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中国芯”,让自行车“会说话”,领跑高端赛事。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宁津、天衢新区、乐陵三家自行车企业,深入探寻其在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感受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创新动能。

山东凯力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每克必争”的创新

宁津县康宁湖畔,清风徐来,水光潋滟。一场氛围热烈的网络直播活动正在这里展开。

“您看这款自行车,车架比普通材质轻10%,刚性还提升了15%!”山东凯力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胤菲单手提着一辆碳纤维自行车,面对镜头介绍。

身后,一排线条流畅、漆色亮眼的自行车成了一道风景线。

这不仅是产品推介,更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主动突围、跨界转型的生动写照。

如今以自行车生产为主的凯力特公司,前身主营高空作业吊篮。2023年,公司敏锐捕捉市场先机,依托多年积累的机械制造与复合材料技术,毅然驶入碳纤维自行车这条新赛道。

企业投资5000万元,建成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年产能达3万辆,可实现年销售额1.6亿元。

在轻量化和刚性上下功夫,力求实现“又轻又硬”。

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秉持“每克必争”的轻量化理念,通过航天级模压成型工艺与纳米树脂渗透技术,攻克碳纤维强度与重量的平衡点——旗舰产品CLTE系列车架,较同类产品减重10%的同时提升侧向刚性15%。这一突破体现在其自主构建的智造金三角体系中。

在质量上,超声波探伤与工业CT扫描实现100%缺陷检出率。同时,企业以多项核心技术构筑品牌,其中“蝶翼式后三角稳定性系统”通过非对称后叉设计破解碳纤维形变难题,“微孔发泡内衬技术”在关键部位植入吸震结构,显著提升了竞技级自行车的减震性能。

“我们从机械制造跨入体育产业,既是市场驱动,更是企业的主动布局。”凯力特公司董事长杜玉国表示。

为推动全民健身、助力消费升级,在宁津县政府支持下,凯力特公司还推出“千辆碳车·惠民团购”计划:政府与企业共同补贴,每辆车让利1000元,面向全国消费者限时供应1000辆碳纤维自行车。这批车涵盖公路竞赛、休闲骑行、山地越野等五大品类、十余种涂装设计,可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直播镜头前,主播热情回应网友提问;镜头后,一家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正借助数字经济的东风,驶入更广阔的新赛道。

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
终身质保的“匠心”

在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车架终身质保”的承诺不仅印在质保卡上,更融入企业的生命线。令人惊叹的是,十多年来,因车架质量问题发起的售后申请数量始终为零。

“‘零售后申请’不是偶然,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做支撑。”公司总经理林祐胜语气坚定。车架终身质保的承诺,既是一份面向市场的自信,更是对产品质量的自我督促。车架作为自行车的“脊梁”,其质量关乎安全,也彰显了品牌的良心与匠心。

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由国际知名企业美利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投资设立,坐落于德州天衢新区,占地10万余平方米。自2008年4月投产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端自行车的研发与制造,产品涵盖山地车、公路车、城市休闲车等多个系列。

“保证质量,焊接是关键。”焊接是车架成型的核心环节。在这里,每一道焊缝不仅要经过严密抽查,更以超乎业界标准的测试流程反复验证。企业推行TPS精益生产模式,品质管理标准严于JIS、CPSC、BS等国际规范,从材料进厂到整车出厂,都进行层层检测和筛选。

如何真正验证产品质量?美利达选择了一条更贴近实战的路——走进赛场。企业长期赞助世界顶级职业车队,其中包括巴林·美利达车队。顶尖运动员在极端环境中反复测试车辆性能,每一次冲坡、每一次竞速,都是对车架疲劳极限和结构设计的严峻考验。依托实验室数据以及真实赛道反馈,美利达不断实现产品迭代与技术进化。

“终身质保是美利达的底气,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对高质量的坚守。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自行车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美利达山东公司携手顶尖碳纤维科技企业共同研发,让高端车架、轮组走进消费者运动生活。这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美利达品牌屹立市场的根本。”林祐胜表示。

不久前,“好运山东”2025年“美利达杯”全国自行车大赛在德州举行,作为赛事赞助方,美利达自行车(山东)有限公司再次展示出雄厚实力——去年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从“制造”到“质造”的跨越。

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让自行车“会说话”

“自行车会说话?”

所谓“会说话”,并非指自行车能发声,而是通过芯片记录并反馈运动数据。在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记者体验到自行车的“智造”魅力。

该公司是一家拥有“奥运品质”的高端碳纤维材料及自行车研发制造企业。在瑞豹的中国国家队金牌工作室,一辆搭载智能芯片的自行车陈列于醒目位置。公司总工程师邓龙轻抚车座下方的芯片区域说道:“别小看这个装置。以往教练只能依赖秒表计时,如今它将时间精度提升至千分之一秒,并能实时捕捉运动员的发力曲线。”

这颗芯片如同车辆的“神经中枢”,能够全面采集功率、速度、踏频、心率、分段时间与运动轨迹等数据。通过对动作进行分解标记与技术统计分析,可精准反馈运动员发力时的车架形变状态、风阻影响等关键信息,为量身定制整车提供科学依据。

“没有芯片之前,我们依赖运动员的主观感受反复调试,有时一个成熟模具因微调环节变化不得不废弃。”公司研发部部长李中发坦言。如今,芯片能捕捉人感无法察觉的细微变化,实现“一次成型”,大幅节省研发成本与周期。

2019年起,企业联合多家高校启动芯片研发项目,2020年成功在全球率先推出首款用于场地自行车训练的智能芯片系统。经过持续优化,该技术使运动员与装备间的气动阻力降低9.5%,整体刚性与轻量化水平显著提升。

这款芯片已广泛应用于中国自行车队的日常训练,助力教练员科学制定计划、运动员精准查漏补缺——无论是在弯道爆发力还是直线加速方面,数据都在说话。

目前,公司已形成覆盖专业竞技、大众运动、青少年培育三大领域的产品矩阵,以“材料革新+工艺升级”展开双轮驱动创新,依托新建的12万辆超轻型高档碳纤维自行车生产线,年产能已达20万辆,订单已排至年底。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强 通讯员|孟娟 韩哲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