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以赛聚才促融合 京德协作谱新篇

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以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有效激活产业、人才、项目“一池春水”,通过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深化区域协作、强化产才融合,打造出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人才工作“德州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5699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建成人才平台载体4138家,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大赛引领
精准集聚产业急需人才

9月20日,在位于天衢新区的皇家小虎华北超级工厂生产车间,自动化蛋挞生产线高速运转,日产能达360万个。“随着国庆假期临近,产品订单持续增加,我们正全力保障供应。”企业研发兼生产总监泽雨介绍。这一快速发展的项目,正是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落地成果之一。自2023年10月签约以来,该企业全渠道销售额已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1700人,今年1至8月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利税4903万元。

从大赛获奖项目到行业新锐,皇家小虎的快速成长,是德州以赛聚才、以才兴产的生动缩影。

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启动,现已成为我市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和重要引擎。大赛聚焦国内外科创资源富集区域,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举办国内分赛,在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举办海外分赛,吸引了1446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报名参赛,落地项目142个。通过落地项目引进培养各类人才452人,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办赛模式持续优化创新。从首届大赛的“扩面提质”,到正在进行的第四届的“精准实效”,办赛理念不断深化。特别是围绕我市标志性产业链梳理“技术需求清单”,推动赛事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据悉,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和颁奖仪式将于9月26日至28日举行,届时将同步举办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并启动第五届大赛,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选择德州、落地德州、赋能德州。

北接南融
打造区域人才合作样板

9月21日,在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总经理刘子范通过电子屏幕密切关注全新碳纤维预浸带生产线运行情况,电子屏显示日产量可达4吨。而在3年前,企业在北京的实验室里,相同产品日产量非常少。“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的路走通了。”她说。该企业依靠清华大学技术团队,成为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入驻的42家高科技企业之一。

京津冀“金种子”,德州结硕果。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 按照“面向京津、对接济南、跨域协同、借力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确立“全力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人才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面向京津冀鲁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的总体目标,主动承接区域产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外溢辐射,推动人才工作由过去的“争”和“抢”,主动向“接”和“融”转变,引导技术、成果、项目、资本等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逐步走出了一条与周边大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布局、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假日式”聘请专家、“智囊式”组建团队、“零距离”协同创新等方式,既让京津冀济高层次人才在德州找到实现更大价值的“坐标”,又积极引导技术、项目、成果等要素跨域自由流动,最大限度盘活人才智力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全市有1200余名专家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等方式来德州创新创业。

创新“人才飞地”模式。我市实体化打造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零距离”链接科创资源,“嵌入式”推进协同创新,累计吸引清华大学“超快光谱实验室”等72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360余名高层次人才,促成28个项目在德州落地;支持27家企业在国内外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就地吸纳前沿技术、吸引高端人才。

今年9月,我市出台《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促进行动工作方案》,以全面对接落实京鲁科技人才合作促进行动为牵引,深化拓展“北接南融”专项行动,推动全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单位与北京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科技人才合作,着力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区、产业协同创新深度融通区、人才外溢流动首选集聚区。

优化生态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虽然我们单位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员工社保缴纳地也不在德州,但得益于德州的‘破格权’政策,我们能同等享受德州的各项人才政策。”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总经理任明伟表示。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人才政策,集中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聚焦重点产业行业出台专项人才政策,构建“普惠性+专业化+量身定制”的制度体系。对顶尖人才和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政策漫游”,打造“无框”政策体系。

不拘一格引人才。我市实施“授权松绑”人才综合改革行动,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赋予企业引才自主权、用才主导权。为“人事关系在外地、实际工作在德州”的人才,同等落实各项人才政策;设立“双创编制周转池”,用好编制引才杠杆,支持企业自主引进急需紧缺科研人才。

做优服务保障。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打造“德州人才之家”,上线“德才码”数字平台,累计为高层次人才颁发“德州惠才卡”581张;全市开通“人才贷”业务合作银行17家,累计发放贷款194笔、7.46亿元。

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暨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召开在即,我市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机制、更加优质的环境,广邀天下英才来德州创新创业,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靳祖鹏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