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组织企业抱团“走出去、引进来”,出海参展抢订单,精准对接拓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更多“德州制造”嵌入全球产业链。
如今,从单一企业的孤军奋战,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再到跨行业、跨区域的战略联盟,抱团闯市场正逐渐成为我市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今年1至8月,全市进出口总值达460.8亿元,同比增长10.4%。这是德州企业抱团发展,深耕开放沃土、积蓄发展势能的有力印证。
政府搭台
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9月15日,位于宁津县的山东天展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加紧生产。不久前,公司总经理赵子立刚接了一笔“追上门”的订单,一位外国客商通过德国FIBO展会了解了天展的产品,于是追到宁津,与公司签下一笔大单。“参展刚结束,客户追单上门,我们自己都很意外。”他高兴地说,在这次展会上,公司不仅现场拿下了荷兰一企业全年500万美元的代理订单,还打开了非洲和中东市场。
德国FIBO展会是全球顶尖的商用健身器材展。在今年的德国FIBO展会上,宁津县组织了20余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涉及200多个系列、2000多款产品。
宁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全国每10件商用健身器材,就有7件产自这里。国内市场蒸蒸日上的同时,宁津盯紧国外市场,“借展出海”成为健身器材企业抱团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策略。
不仅“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今年5月举办的宁津健身器材展览会,吸引国内外1000余家专业采购商参会。“对列入计划的重点展会,我们依托外贸发展资金,在展位费、布展费、展品运输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宁津县教体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强介绍。目前,宁津的健身器材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上半年,我市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额达12.8亿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健身器材作为核心品类,正以“口碑带订单、订单促口碑”的良性循环,让“德州制造”在全球体育产业版图中快速崛起。
武城县也把外贸对接会开到了“家门口”,7月21日举办的“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山东武城精准采购对接会,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南非及中东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采购商、行业协会代表参加。大家齐聚一堂,与武城80余家领军企业代表,面对面开展商贸洽谈。“我们紧密结合特色产业和企业需求,定向邀请目标国家和企业,让这次对接活动更加精准高效,帮助企业‘足不出县’抢订单、拓市场。”武城县县长王丽慧说。
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我市制定《德州市2025年境外市场开拓计划》,选取270个影响力强的国际展会,按产品行业进行分类,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今年前8个月组织600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山东)出口商品中东欧展览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400余场。在本地举办功能食品及通用机械设备、汽车配件、健身器材国际精准对接采购活动3场,邀请200余家国际采购商与我市300家企业深度对接。
商会发力
聚企成链谋发展
乐陵市每年都会举办枣博会和味博会,且都由政府主导。今年8月7日至9日,第10届中国(乐陵)调味品产业博览会由乐陵市调味品行业商会主办,之前的“政府办会”变成30家企业抱团办会,举办地选在了越南。
为何选择到越南办会?对此,乐陵市调味品行业商会秘书长苏海涛介绍,受全球供应链调整影响,越南正成为东南亚食品加工与贸易枢纽。“乐陵的红枣、食品调味品在越南具有较大市场空间,而且我们调味品企业采购的黑胡椒等原材料,近50%从越南等国进口。到越南办会是拓展东南亚市场的第一步。”他说,此次30家参展企业中,有20家是第一次出国拓展业务。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在德州,市县两级工商联共有所属商会协会230多家,会员1.5万多名,由他们主导办展会越来越常见。商会协会会长等职务均由行业领头企业的负责人担任,他们熟悉产业情况,掌握更多行业资源,对国内外市场的把握独具优势。“我们鼓励协会、商会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抱团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市现代物流和会展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史磊说,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办展会外,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协会商会也积极作为。尤其是在拓展国内外市场过程中,各协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形成了德州企业抱团闯市场的独特路径。
乐陵市调味品行业商会采取“政府引导、国企注资、民营企业入股、行业商会运营”的模式,成立调味品集团,通过吸纳商会成员作为集团股东,激发了调味品产业的内生动力。去年,商会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整合资源,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筹建了调味品产业“共享实验室”。向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既破解了企业检测难题,又减轻了企业负担。
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办公地点就设在武城县鲁权屯镇,在协会推动下,武城商会遍布全国各地,服务企业、拓展市场,为德州市暖通空调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长王宝亮是武城企业山东莱宝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上半年,他刚刚带领多家企业负责人前往陕西,与陕甘宁武商联合会在山东海创集团开展战略共建活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会将立足武城‘中国暖通空调产业基地’的坚实根基,为陕甘宁地区输送技术、人才与经验,也让更多‘武城制造’遍及西北地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王宝亮说。
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搭建产业服务、协同创新、信用服务三个平台,加强服务能力和行业自律,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修炼内功
增强行业竞争力
打板、裁剪、缝纫……9月14日,位于夏津县经济开发区的费特制衣生产车间内,一件件童装通过自动化生产线迅速成形完工,经质检合格后,快速发往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现在我们的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订单排得很满。手握订单,心中不慌。”公司负责人田春丽说。
费特制衣是一家以婴童服装为主的针织类服装生产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美国订单一度占到公司出口总额的95%以上。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田春丽开始寻求多元市场,除参加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展会外,还聚焦科技攻关,创新加工工艺,用传统纯涤纶材料加工制成宝宝棉面料产品,有良好的抗菌、防臭、耐脏效果,受到各大市场欢迎,附加值也大幅提高。
在拓展市场过程中,企业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费特制衣的做法为夏津县其他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借鉴,纷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市场突围。
为助力企业闯市场,市商务局加大培训对接力度,帮企业强化“内功”。先后举办山东产业带亚马逊外贸赋能活动、山东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培育行动,山东(德州)东南亚供应链服务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培训企业300余家,助推传统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
同时,我市为260余家企业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扬帆出海进行专题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及贸易摩擦应对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外贸企业、外贸一线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和国际贸易风险应对水平,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市还建立外贸优质产品库,选取五金建材、新能源、体育器材等10个优势产业,组织355家企业入库,精准将入库企业及产品推送至境外采购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双双 通讯员|李禄超 曹月月 邓美平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