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经验丰富的老警
却透着一股沉稳干练
从警仅五年
他参与办理案件200余起
平均每周都要处置数起警情
从警校学子,到特警尖兵
再到办案骨干
他将学院的严谨、实战的淬炼融入基层警务
在平凡的街巷中
快速完成了从“新警”到“主力”的蜕变
【人物档案】
王迎港,男,28岁,中共党员,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剪子股派出所民警。2020年毕业于山东警察学院,先后在特警支队、看守所等单位历练,2023年4月起扎根基层派出所。从警以来,他主办或参与办理各类案件20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110余名,两次荣获个人嘉奖表彰。
从“手心冒汗”到独当一面:新警的淬炼之路
1997年出生的王迎港,脸上还带着青春的痕迹,目光中却已透出人民警察特有的坚毅。2020年从警校毕业之后,他先后在特警支队和看守所接受锻炼。特警的烈日训练,让他学会了坚韧与果敢;看守所的高墙之内,他懂得了法与情之间如何平衡。那段日子,他不仅在体能和技能上得到提升,更在与人打交道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3年4月,王迎港被分配到剪子股派出所,真正走进了基层警务的第一线。初来乍到,面对邻里纠纷、治安案件、群众求助等各类警情,这个年轻人也曾紧张得“手心冒汗”。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把每一次出警都当作学习的机会。白天,他跟着老民警走访调解,仔细观察询问技巧和处置方法;晚上,他埋头研究法律条文和案例卷宗,一点点夯实业务基础。
不到半年时间,王迎港已经能够独立办理案件、从容调解纠纷,成为所里能挑大梁的办案骨干。从警四年,两次嘉奖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深夜加班、一次次实战积累的结果。他说:“警察这个职业,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关键时刻冲得上:用行动诠释警察担当
作为一线办案民警,王迎港经常面对突发警情和危险任务。但他从不犹豫,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
2024年4月的一天傍晚,派出所接到一个紧急报警:某小区一名醉酒男子正在家中实施暴力行为,不仅打砸物品,还持械威胁家人,并扬言“谁来弄死谁”。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王迎港与同事迅速佩戴好装备,火速赶往现场。刚推开虚掩的房门,一股浓烈的酒气便扑面而来,只见一名情绪失控的男子正挥舞着一个破酒瓶,叫嚣着冲向民警。现场空间狭小,人员进退不便,危险一触即发。
“放下东西!冷静!”王迎港一边高声警告,一边稳步向前,试图控制局面。但醉酒男子完全丧失了理智,挥舞着酒瓶直扑过来。眼看口头警告无效,王迎港没有丝毫迟疑,看准时机一个箭步上前,迅速闪身避开锋利的玻璃瓶口,同时用警用格斗技巧牢牢控制住嫌疑人持械的手臂,与紧随其后的同事合力将其制服。整个处置过程干净利落,有效避免了事态升级和人员受伤。直到将嫌疑人带回所内,同事才注意到王迎港的颧骨处有一道细微的血痕,眼角也有一块明显的淤青——是在控制过程中被对方挥舞的手臂意外击伤的。同事关切地问他当时怕不怕,他揉了揉眼角,平静地摇摇头:“当时哪顾得上害怕,警服穿在身上,责任就在肩上。那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上,没有退路。”
这样的场景在王迎港的从警生涯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处置突发警情,还是面对持械嫌疑人,他始终沉着冷静、依法果断,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安全。他说:“警察的存在,就是要让老百姓觉得安心。”
群众事无小事:多做一步,温暖一方
剪子股派出所辖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小门店密集,治安管理难度大,但王迎港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警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常说:“案件要破,纠纷要调,但更重要的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2025年8月,一名女士焦急地报警称,自己的身份证不慎丢失后,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某三甲医院的预约就诊成功短信。她担心身份被他人冒用,不仅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更会影响自己后续的商业保险报销,因此忧心忡忡。王迎港接警后,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证件丢失问题,更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信息安全。他立即展开调查,通过调取医院周边的公共视频、排查挂号系统日志,并与院方保卫部门紧密协作,进行身份信息比对,很快便锁定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违法行为人,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理。
案件虽已办结,他却“多想了一步”:冒用身份产生的就诊记录若留在系统里,可能对当事人后续保险理赔造成麻烦。于是,他主动帮助该女士联系医院,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依法申请删除无效信息,彻底消除了她的顾虑。事后当事人感动地说:“王警官真的帮到了点子上!”
类似“多做一些、多走一步”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调解中,王迎港了解到其中一方是流浪狗救助站的负责人,站内几百只狗面临断粮困境。当晚,他自掏腰包买了二百斤狗粮送到站里,并对负责人说:“以后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在他看来,警察的职责不仅是执法办案,更要传递温度,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连续作战五十天:案件背后的坚守
2025年初,派出所接到一条复杂的案件线索。该犯罪团伙组织严密,成员之间采用单线联系,使用暗语沟通,且具备极强的反侦查意识,给侦破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王迎港主动请缨担任主办民警,带领办案班组开启了长达五十天的连续攻坚。
侦查初期,线索零散,涉案人员到案后要么三缄其口,要么百般狡辩,审讯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困境,王迎港没有气馁,他调整策略,决定从海量的电子证据和资金流水中寻找突破口。那段时间,他的办公桌几乎被厚厚的银行流水单和打印出来的聊天记录堆满。他白天组织讨论、外出核查,晚上就泡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逐条分析可疑转账,比对聊天记录中的暗语含义,常常一坐就是深夜。同事们看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快了,就差一点就能串起来了。”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最终从数以万计的信息碎片中,梳理出一个层级清晰、分工明确的犯罪网络,为全线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案件最关键的收网和审讯阶段,王迎港更是直接以所为家,连续九天吃住在单位,昼夜奋战。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和衣而眠,醒了就继续投入工作。当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决定书终于送达时,他眼中虽然布满血丝,嘴角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该案的成功办结,有力打击了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也充分展现了王迎港扎实的案件侦办能力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从警至今,王迎港主办或参与办理各类案件20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110余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一次次与危险的擦肩而过,更是他对警察使命的忠诚与坚守。
五年的从警生涯,将特警的果敢、看守所的细致与派出所的温情融入了王迎港的血液。如今,他依然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剪子股街的巷弄之中,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辖区的平安。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无数青年民警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缩影——在琐碎中积累,在挑战中成长,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初心如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凡警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芦瑞瑞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