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在横河调水工程果子李闸站建设现场,河水经过整修一新的闸口缓缓流入减河。该项目彻底解决了附近区域内涝问题,实现了岔河、减河、马颊河之间的水资源相互调配。横河调水工程是总投资115亿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的一部分。据介绍,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岔河、减河、南运河、马颊河4条南北走向骨干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对沙杨河、头屯干渠、减马横河、横河、避雪店沟和南干渠等东西向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新规划开挖外环公路沟,从南、北、中3个方向依次东西贯通,搭建“四纵三横”水网主框架,配套实施中心城区支流渠系贯通、生态及坑塘湿地、防汛排涝、雨污分流等工程。

不仅是大力实施城区水系连通工程,今年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四水四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学习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提高境界,高点定位,实施以“三网”“三化”为核心内容的水利工作大提升大跨越,即:建设河河畅通网,推进河库建设一体化;建设河库连通网,推进水库送水管道化;建设库户优通网,推进城乡供水现代化;创建国家水系连通示范市,探索平原缺水地区水系连通模式样板。
建设河河畅通网
推进河库建设一体化
德州是水网密布的市。山东“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省级水网总体布局中,我市居其五(一轴:黄河,四横:漳卫河、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一干多支”,我市居其三(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潘庄引黄干渠、李家岸引黄干渠),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道89条,县、乡级河流渠道1559条。
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作出构建全域水网体系的决策部署,规划五大干流、89条支流互连互通,新建改建100多座库容大于50万立方米的坑塘,构建“五横三纵二十库、一泉百湖千河通”的全域水系连通格局。
同时,德州又是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0%。全市年可用水资源总量18亿立方米(含年均引黄指标9.77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需水约25.6亿立方米,年用水缺口7.6亿立方米,缺水率近30%。

为缓解发展和用水的矛盾,近年来,我市每年都会谋划实施一批水利工程项目,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倾力打造集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现代水网体系,建成18座中型平原水库,总库容3.3亿立方米。特别是,2013年底总投资19.68亿元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德州段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底全面完成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德州历史上首次用上长江水,正式进入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保障时代。
“为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匮乏、用水紧张局面,我市计划对德州境内‘一轴四横’进行改造提升,实施‘两纵’(潘庄、李家岸两大干渠及向北延伸供水河道)贯通工程,提闸为河、落闸为库,河库建设一体化,打造集供水、蓄水、防洪、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市级骨干水网体系,实现黄河、大运河‘牵手’。”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介绍。
一方面,改造提升“一轴四横”。按照“宜宽则宽”原则,对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3大干流进行清淤,将马颊河河道上宽由原来的100米左右拓宽至170米左右,拓宽市域供水防洪“大动脉”。按照至少一侧贯通原则,实施“一轴四横”五大河道堤顶土路“清零”提升工程,硬化及改造提升堤顶路513公里,道路宽度不小于6米,实现堤顶路全线畅通。其中,中心城区段35公里堤顶路按照马拉松赛道标准进行设计,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东西“两纵”。西线对潘庄干渠、马颊河、沙杨河、头屯干渠、六五河共330公里河道进行改造提升;东线对李家岸干渠、引徒总干、跃丰河共135条河道进行改造提升,沿线建设绿色生态经济文化长廊,实现“一轴四横”东西贯通,高标准打造水融京津冀两条供水主渠道。
“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提升南水北调和引黄济运、济津、济沧供水能力(由80立方米/秒提升至130立方米/秒),服务保障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年新增雨洪资源拦蓄能力1.5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15个千万方小型水库,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李守学介绍。
目前,匡算总投资50亿元的“东纵”“西纵”项目已编制完成可研报告。今年10月底,马颊河辛桥-李家桥闸段12公里河道清淤拓宽工程将全面开工建设。
建设河库连通网
推进水库送水管道化
10月8日,记者在德州市城区供水管道工程一标段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和机械正在对双河路明诚小学段内径1.4米管道进行焊接。城区供水管道工程是今年德州市水利重点项目,将丁东水库、大屯水库和丁庄水库3库连通向主城区供水,共涉及4条供水管线、总长30公里。“为保证下游用水,我们在工程启动前,已与下游有关县市区协调,并根据地方用水计划,科学设计导流渠断面,保证下游正常用水需求。”德州市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管理处城区供水管道工程一科科长宋海山说。

德州市有平原水库18座,是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工业用水的水源地,主要通过潘庄、李家岸灌区及马颊河等河道送水,最远的庆云县输水距离近200公里,输水蒸发渗漏严重,水库蓄水时需腾空河道,拦蓄的雨洪资源白白放走,造成大量水资源损失。同时,由于农田灌溉与水库供水混用河道,灌溉高峰期,引黄上游地区大量引水,受此影响,下游地区水库蓄水水源紧张,威胁水库供水安全。
“我市计划总投资60亿元,分为东、中、西3个片区,建设‘三区四线’水库供水主管线,总长230公里,实现水库送水管道化,灌溉水、饮用水‘各行其道’,解决‘一河多用’矛盾,年节水2亿立方米。其中,中部片区工程,构建丁东水库(黄河水)、大屯水库(长江水)‘双库、双水源’向城区供水格局,供水能力由现在每天28万立方米提高至48万立方米,满足中心城区2035年供水规模。”市水利局发展规划科科长张勇介绍。
目前,中部片区水库供水管道铺设完成28公里,占95%,泵站已开工建设,今年12月底全线通水。东部工程架起临邑、宁津、乐陵、庆云4县市8座水库送水主管道131.6公里,保障宁乐庆3县市供水安全,目前已具备政府专项债入库条件。
建设库户优通网
推进城乡供水现代化
目前我市广大农村随意一户农家,打开水龙头,都会有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而曾经德州是饮用水困难地区,深层地下水氟高碘重、浅层地下水苦咸,83%的区域不符合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投资6.5亿元,新建改造万吨以上集中式供水厂4座、铺设供水管网1.5万公里,改造1400个村的村内供水管网,235个氟超标村全部解决。2013年底,我市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近几年,大力实施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程,目前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已达100%。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机制、队伍、管网改造、水价“四统一”管理到户机制,提升“同源、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水平。一是统一机制。各县市区将农村村内供水工程统一移交县级自来水公司管理,直接抄表收费到户。二是统一队伍。自来水公司选聘村级水管员开展抄表、巡线等日常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三是统一管网。今年全市计划投资3.09亿元,改造1180个村的老旧供水管网,目前已改造完成850个村,占比72%。四是统一水价。实行县域统一水价,水价最高降幅30%。
“‘十四五’期间,我市估算总投资60亿元,在实现‘四同’的基础上,实施‘四全’(全过程保障、全指标监测、全智能管理、全市域推进)城乡供水提升工程,建设全国城乡供水现代化示范市,为2035年全国实现城乡供水现代化提供标准、创造经验。”市农村供水服务保障中心主任孙洪坤介绍。
一是全过程保障。对水库、水厂、村内管网进行全过程提升改造,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在现有18座水库的基础上,新建水库8座。对3000个村的村内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共计1.5万公里。二是全指标监测,42项常规指标县级每月自检1次,106项全指标市级每半年抽检1次。三是全智能管理,水库、水厂、水表控制、监测等全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四是全市域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改革,实现整建制县级自来水公司管理服务到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李禄超 李耐振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