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农业用上“北斗卫星” | 农民实现“宅家”种地

用北斗来种地,效率蹭蹭的。12月15日,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牛文忠的手机上卫星云图上显示,有一片小麦颜色异常,呈黄色。这意味着麦苗偏弱,氮元素偏少。随即,他安排技术人员,到指定位置开展指导。

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北斗技术的加持。去年12月,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与中化现代农业武城技术服务中心合作,由后者利用北斗卫星对农作物把脉,进而对“症”下药,节本增效。今年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托管了周边2.5万亩土地,面积大,苗情复杂。“通过北斗卫星专用于农业遥感预测,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小麦生长。”中化现代农业武城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史胜利介绍。
“以前,用10个人两个星期才能把2.5万亩地看一遍,现在电脑上就能分析判断小麦长势。”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社长牛文忠告诉记者,卫星是能看土壤湿度、是否发生病虫害、是否缺少营养元素、天气预报等。
牛文忠算了一笔账,北斗卫星使用一年,效率提升了,2.5万亩地的增产它也有功劳。诊断“病情”,开出处方,及时对症治疗,让玉米小麦长势更好。今年两季粮食亩产2800斤,每亩比去年增加了50斤。

“通过智慧化技术支持,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更重要的是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支撑,助力‘吨半粮’产能建设。”武城县农业局局长王风广介绍,县里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优化升级农业机械,北斗种地、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等一批新技术运用到农业产生中,塑造了农业发展新优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王志强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


(作者:德州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