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儿时的老湾
□李兴智
村后高高的圩子墙外有个占地10余亩的池塘,村里人管它叫老湾。当年,村里先人们为防范和抵御匪患,在此挖土修筑圩子墙所形成,具体形成于什么年代不得而知。

童年的记忆里,老湾常年有水,即使是大旱年景也不会干涸,而且不管水深水浅,湾里的水总是清澈见底。老湾东半部分水较浅,长有芦苇;西半部分水较深,且由南向北成漫坡状,尤其是西北角部分,干旱年景水也有一人多深。因此,老湾的西半部分便成为村民夏季理想的浴场。
童年,盛夏时节,老湾是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的乐园。不管是谁,不论何时,闲得无聊或稍感炎热,总会约上几个小伙伴跑到村后,翻过高高的圩子墙,跃入老湾去游泳。大家在水中各显其能,仰泳、蛙泳、踩水、扎猛子,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
上小学四年级时,乡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田野中沟渠多了起来。夏季,附近村庄出现了几起孩子被淹死在沟渠的事件。
一天放学时,校长召集全校师生开会,突然宣布了即日起禁止下水游泳的禁令。刚开始的几天,慑于学校的禁令和对淹死人事件的恐惧,小伙伴们没人提及下湾的事。过了几天,我终于还是捺不住天气的炎热,在一天的午后,邀了两个小伙伴悄悄跑到村后,翻过圩子墙,急不可待地脱掉衣服,一头扎入老湾的水中。
我们在水中快速地游了一个来回,停在浅水中,正暗自庆幸没人发现我们悄悄下湾的秘密时,只听圩子墙上突然传来校长让我们赶快从水中出来的喊声。我们顿时惶恐起来,不但没上岸,反而快速向深水里面游去,躲在水里不敢出来。校长见状,不再喊我们,而是下了圩子墙,来到湾边,拿起我们的衣服鞋子,又翻过圩子墙离去。
没了衣服,我们只好上岸,光着屁股快速往家跑。可是,刚爬上圩子墙,只见校长正在圩子墙里等着我们,再跑已经来不及了。校长把我们叫过去,让我们穿上裤衩,也没有打我们的屁股,只是把我们批评了一顿,然后便让我们回家叫家长去学校拿我们的背心、鞋子。
那一年的夏季,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管下,我和小伙伴们始终没机会去老湾戏水、游泳,只是晚上偶尔会跟大人一块去老湾洗洗澡。
第二年,老湾和村头的公路沟联通起来,老湾的水也成了活水。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改善,村里浇地用上了抽水机。夏季,抽水机浇地几乎抽干了老湾的水,村里男女老幼纷纷拿着脸盆、水桶去摸鱼,有人甚至摸到五六斤重的鲶鱼、鲤鱼等,我也摸到10余条半斤左右的鲤鱼、鲢鱼等。
后来,老湾先是被村民承包建成养鱼池,后来又被改造用来种耦。十几年前,老湾被填平成为农田,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近些年来,时常到各类游泳场馆游泳健身,前些日子,去北戴河,在海水浴场玩得也算酣畅淋漓。但是,始终没能找到童年在老湾和小伙伴们戏水时的感觉。也许,村后的老湾承载着太多儿时美好的记忆!
难忘,村后的老湾。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