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门卫师傅二三事


门卫师傅二三事

□邓吉收

说起我们小区的门卫,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这是因为自我入住10年来,他们给了我许多关怀和帮助,使我一想起来就备感温暖。



就说今年春天那件事吧。一天早上,我骑自行车着急去上班,刚到小区门口,“啪!啪!”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我急忙躲到大门下避雨。这时,门卫曹师傅从值班室走出来,撑开一把黑伞递给我说:“若不嫌弃,就拿去用吧——这是前几天捡到的一把废弃的伞,我修理了一下,还能用。”“你不用吗?”我问。“我在这儿值班,用不着。”他回答。

我抬头望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心想,一时半会儿雨是停不下来的,我便接过雨伞,说了声“谢谢”,就去了学校。骑出没多远,雨越下越大,幸亏打着伞,要不非得把我浇成个落汤鸡。

门卫师傅对我的热心肠,可不仅限于此。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小区附近的饭店小聚,兴致所至,酒喝高了。朋友不放心,把我送到了小区门口,他想继续送我时,被我生硬地拒绝了。看朋友走后,我回身踉踉跄跄地往小区内刚走了几步,一只有力的大手突然架住了我,边走边说:“今晚准喝了不少,走路都摇晃开了。”

我扭头一看,是门卫刘师傅。开始,我还逞能不让他送,可是一旦他不扶我了,我连路快走不了了。就这样,在他的搀扶下,我总算上了楼、到了家。

第二天,经过门卫值班室时,见刘师傅还没下班,特意走过去向他致谢,他连连摆摆手,并善意地提醒我说:“这叫啥事儿——以后喝酒悠着点吧,身体要紧!”我懊悔地点点头,可心里却如沐春风般地温暖。

门卫师傅对业主总是那么热心,我们的事儿简直就像是他的事儿。那是深秋的一个上午,天阴沉沉的,我正在学校,老家大哥打来电话说,送来了玉米面,马上就到小区门口。可家里没人,我又脱不开身,只好电话嘱咐大哥,先放到门卫旁那个长条桌子上,留个字条,再告诉门卫一声,等我下班后,顺便带回家。

谁料,还有一节课就要下班时,天空下起了小雨,一会儿,地面就湿漉漉的了。我忽然想起了放在门卫桌子上的玉米面,心想,那玉米面虽说装在袋子里,可经不住雨淋啊,想给小区门卫打电话,可没有联系方式,给几个邻居联系,要么没人接听,要么人在外面,只急得我团团转。

待下班铃声响过之后,我匆匆穿上雨披,第一时间冲出校门。当我心急火燎地来到小区门口,只见门卫值班室旁那长条桌子上空空如也。我正在纳闷,门卫孙师傅从值班室走出来,只见他右手有点吃力地提着一个袋子,左手拿着一个字条和一大块塑料布,笑盈盈地冲我说:“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你的——我看外面下雨,就赶紧拿回了屋里。”说完就把袋子放到我的自行车后座位上,并在袋子外盖了一层塑料布,然后安慰我说:“这样就淋不着了”。

其实,我和门卫师傅们,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只是萍水相逢。都知道小区门卫这一职业待遇低,且值班时间还长,从业人员大都是些年逾花甲的农村人。也许我和他们都是农村长大、年龄又相近的缘故吧,在经过大门口时,我总是对他们笑脸相迎,点点头或摆摆手,他们也同样以笑脸打招呼回应。有时,我还与他们家长里短或天南地北地聊一聊,日久天长,彼此就成了熟稔的朋友。

入住小区10年来,尽管门卫换了又换,但每一位门卫师傅我都与之相处的像朋友。即使有的离职了,若在其他地方相见,仍一见如故。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