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钟畅想
□李兴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夏商时期的《击壤歌》淳朴、恬静、悠然、惬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其为中国歌曲之祖。
印象中,小时候的农村大致也是如此。那时虽然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仍然没有时钟,人们白天看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和太阳在房子和树上投下的阴影计时,晚上则是看星星、看月亮、听鸡鸣来判断时辰。农家似乎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在本村上小学时,上学放学、上课下课,有了时间概念。有一次,去老师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有一只马蹄表。马蹄表三只表针不停转动,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老师根据马蹄表显示的时间按时敲钟上下课,感觉十分新奇。
1974年,我读初中。村中男女生共8人,家中都没有时钟。早晨6点到校,一般都是谁起得早,谁就挨家去喊其他人,大家迅速在村头集合,然后一起上学。

春、夏、秋时节,天亮得早,时间还好把握。到了冬季,6点前天还是漆黑一片,人们都还在睡梦之中,早上起床就都得由父母把我们叫醒。父母为了既不耽误我们睡觉、又能让我们按时到校上学,凌晨都是按照农村原始方式,看星星、看月亮、听鸡鸣为我们打更计时,而且时间大都把握得差不多。现在想来,仅此一项,父母就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辛劳!
冬季的凌晨,天空繁星满天,有时还会明月高挂。“二十(农历)整整,月出一更;二十二三,夜明正南;二十四五,月过东屋;二十七八,月亮出来耍一耍。”父母经常念叨的这些谚语,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而“三星正南,就要过年”,每年最冷的农历十一二月,被称为猎户座腰带的天空最亮的三颗星,也称福、禄、寿三星,凌晨悬挂南天,看它向西偏移的角度去上学,往往是我们那时最好的参照。
遇到雨雪天气,凌晨天空漆黑一片,上学时间就只能听鸡鸣了。记得有一次,天阴得特别重,一个同学家长听到鸡鸣,匆匆把他儿子叫起来,同学挨家挨户把我们叫起来一起上学。到校后,紧等慢等,天就是不亮,我们冻得实在不行,只得在附近找来柴火,在教室点火取暖。
那时,大家十分渴望家中能有一只钟表,但限于经济条件,没有人向父母提及买表的事。有时,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偶尔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戴在手腕上那故意露出的亮晶晶的手表,我们总是会羡慕不已。
1981年,参加工作后不久,工作的需要,我用自己的积蓄首先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从此,我感到由于时钟的伴随,我的生命似乎和时间融为一体,“时间即生命”。觉得时钟真是科学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让透明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看,更无法用手触摸的时间,成为有形有色的“身躯”。
时钟把时间分割成一条条、一格格、一圈圈。没有时钟,人们按天、月、年生活;有了时钟,大家按时、分、秒工作。没有时钟,时间仿佛像老牛拉车;有了时钟,时间简直像白驹过隙。
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已不再像《击壤歌》中那样原始、恬静、悠然,但形影不离、无处不在的时钟却已让人们的生活富有节奏、充满生机、更有活力。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