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儿时的冬装


儿时的冬装

□邓吉收

在这刺骨的寒冬里,每当看到孩子们穿着颜色各异、款式多样的漂亮冬装由大人带着上学时,我就联想起40多年前儿时的冬装。



那时,人们的日子都挺紧巴,家家户户孩子也多,没钱扯布做衣服,就自己动手,纺线织布来解决一家老小的穿戴。那时,冬天里的棉袄、棉裤和鞋帽,都是母亲凭着一双粗糙而又灵巧的手,在油灯下熬夜一针一线辛辛苦苦地缝制而成的。虽然外表看起来显得土气,颜色也单一——大都是青蓝色的,但穿在身上不光不觉得寒酸,还特舒适暖和。

就说冬天的帽子吧,当时时兴一种浅蓝色的,5角钱一顶,上下能折翻,前有帽盖。但毕竟是要花钱的,母亲为了节俭,就自制棉帽子。那帽子的外形是尖顶,像窝头,虽不漂亮,但其保暖效果丝毫不亚于5角钱的那种。由于天天戴着,很少洗头,整个冬天戴下来,帽子内四周被沾染得油光发亮。

小伙伴双喜很特别,整个冬天里,无论天多冷从不戴帽子。他的哥哥从大西北当兵复员,带回来一顶军用棉帽子,两边还带有耳孔,戴上很是威风,可他要么嫌帽子大点,要么说压得头疼,为这母亲还为他在帽子里面衬了一层厚布,他仍是不戴。即使硬塞给他,也是勉强戴出家后,再偷偷地放进书包里。我们很是羡慕,他就拿出来让给我们轮流戴。和他一路行走时,常有小伙伴调侃道:“穿皮鞋的走高道,光着头的不戴帽。”

母亲为了赶在入冬前把棉衣做出来,夏天农闲时,就开始为我们张罗。又是测身高、量胸围,又是剪裁布料、铺棉絮,缝制一件棉衣怎么也得花费好几天的工夫。因做件棉衣不容易,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多穿几年,都是把棉衣做得肥大些。为此,那新棉袄有的能盖过膝盖,那袄袖自然也短不了,比胳臂还要长出一拃,若是写字或吃饭时,需费力将袖口挽一下才露出小手来。

那时冬天里,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上身就只穿一件棉袄,里面既没什么衬衣可套,外面也没单衣可披,这样一冬天下来,表层难免脏兮兮的,尤其是两只袖口上,由于擦汗或擦鼻涕,常弄得硬邦邦、明晃晃的。还有那袄扣子,长时间反复解扣,很容易脱落丢弃。伙伴铁蛋掉的只剩最后一个时,为了图省事,灵机一动,索性用别针替代。当那最后一个扣子也丢失之后,系袄的地方尽是一排别针了。

冬天里,最可恶的是那躲藏在棉衣内总也捉不完的虱子。也难怪,整个冬天里就穿这一件棉衣,也不洗澡,难免会寄生虱子。

记得腊月的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过捉迷藏后,气喘吁吁地跑到生产队的牛棚里,恰好赶上饲养员李爷爷正在用麦秸熰炕,屋子里挺暖和。锁柱见状一下子扒下棉袄,袄里子翻过来,光着膀子在灶口上边捉虱子边烤起棉袄来。他正饶有兴趣地“啪!啪!”消灭着一个个虱子,忽然传出一阵糊气味儿。李爷爷大声提醒道:“柱儿,你的棉袄是不是烤着了?”锁柱赶紧扯回棉袄仔细一看,棉袄的腋窝处正徐徐冒烟哩。他急忙扑打了几下,还好没有被引燃着,只是烤糊鸡蛋般大小的一块。

说起那肥大的棉裤,上口能到胸膛,大人说这样能护着胸口。因上口肥大,系腰时要将上口在胸前左右来回打个折收紧。棉裤本身就有一定厚度,再打个折就又增加了厚度,这样系腰后哈腰就费劲了。那天我和铁蛋玩打元宝,他的元宝个大厚重,一气就赢了我好几个,当他再次哈腰捡起元宝如囊时,由于哈腰吃力,一个趔趄没站稳,便一头栽倒地上,引得围观伙伴们一阵大笑。

那时,我们大都用粗布条做腰带,为了便于解开,系的是活口,有时内急紧迫,会弄巧成拙,双喜就遇到过一回。那是在学校里,下课后双喜急急地跑向厕所,解腰时一着急竟弄成死扣成疙瘩了。无奈他撩起棉袄,让同学赶紧帮忙松解。由于系得太紧,一时半会儿还解不开,他急得直跺脚。当终于解开后,尿液已从他的两个裤管流出来,他只好提前放学回家了。

我们穿的布棉鞋,保暖、透气,还防滑、柔软,真舒服。别看它体量小,可工序繁缛,难度大,耗时长,前后要经过打袼褙、切底、包边、粘合、圈底、纳底等数道工序。就以纳底来说,麻绳粗,鞋底厚,针孔细,须先用锥子用力打上眼,然后再把细针穿引过去,每一针下去还需用手勒紧,针码也要分布均匀。由此可以想象一双鞋底大功告成,要花费多大的心血啊!怪不得那时的农村妇女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随身带着鞋帮和针线,即使田间劳作歇息的短暂功夫,也要穿针引线忙活一会儿。

那年代,一冬天就一双棉鞋,而出门又大多靠走路,鞋子难免有磨损,鞋子露出了脚趾头,或鞋底磨透的事儿时有发生。这时,顺便添加个鞋垫或塞上些棉花之类继续穿。

要是赶上雪天,鞋子犯潮湿,父母会借晚上你上炕睡觉后,抽出鞋垫,放在炉子旁边给你慢慢烘干。

那个年代,我们儿时的冬装从头到脚,无论是颜色,还是款式,可谓土得掉渣。只因它是母亲从纺线、织布,再到成衣,一手亲自缝制出的,所以,每每回忆起就倍感温馨。

如今,会缝制棉衣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也早已习惯去商店买各种时兴的衣服。更幸福的是,每到冬天大都有暖气,外面寒冷刺骨,回到家里却温暖如春。这样的小康生活,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幸福中呢。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