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的邀请函
□周童
小时候过年回老家前,父亲提前几天就从集市上采购回新鲜的牛羊肉,那时家里没有冰箱,买回家的东西直接放进曾经用来装苹果的竹筐中,数九寒冬的天然冰柜即“节能又环保”,竹筐盖子一关,房子阴凉处一放,时间分秒滴答声里,一切美好的向往与期待慢慢被封藏保鲜,似乎只有这样忙碌,才能在大年三十夜里摇身变出一场盛大的美宴,而居于天南地北的亲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到父母所在的老地方。

回家!是港湾,是归巢,是满心的喜悦,是相见时的热烈。成年人把酒言欢、推杯换盏,这种日子喝醉也不怕,围屋而坐、而笑、而闹的都是自家人,没人会在过年的时候笑话你涨红的脸,讲话都捋不清的舌头,大不了你可以找地儿倒头就睡,鼾声大作时或许也是辛苦一年最放松的时刻。
孩子们是过年的主力军,穿新衣、戴新帽,成群结队在小街小巷里疯跑。像极了一群欢腾的麻雀,一会儿在地面上啄食,一会儿又因为吃食多少乱作一团,就算一阵风路过这里,也会站住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前仰后合吹散了落日,吹得满天星光璀璨,吹得家家灯火通明,掌勺的大厨手里所有的菜香都随风荡漾。
我们的中国年跟随游子的脚步跨越万水千山,在世界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唐人街上红灯笼高高挂起来,南狮、北狮舞起来,中国风的舞蹈跳起来,各地小吃美食在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簇拥下成了最闪爆的主角。
我也不能例外,入乡随俗,也要入乡带着自己的风俗,“年”就是这样神奇的图腾,在一年的末尾隆重登场,我用笔墨在好不容易找到的大红纸上书写一幅幅春联,一个又一个福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中全都是浓重的思乡之情。中国红真的可以点燃中国年的高涨情绪,庭院大门上贴一对,房间门上也不能落下,“福”更是飞得四下里都是,富余出来的那些全都送给了住在一起的邻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卡塔尔饺子、聚餐齐上阵,中国爆炒搭配阿拉伯烧烤,猜灯谜做游戏,古老的中华文化伴着波斯湾的海涛潮起潮涌。我喜欢这样有温度的画面,平和又安详,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包容、吸纳,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朵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