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年的魅力


年的魅力

□邓吉收

都说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大人们也何尝不是如此。



早饭后,我想下楼骑自行车去城北集贸市场的几个小书摊转转,因为前几天我去讨要一本书时,几个书摊上都没有,其中有个书摊主人让我过几天再过去看看,说可能会有。

老伴见我要去集市,临下楼时嘱咐我说,早去早回,过年的东西先不要着急买,到过年还有七八天呢。我边答应着边下楼,心想,是呀,以前过年由于心急,购买年货过于早,还没到过年有的就变质了,为此,造成不少浪费,尤其是青菜之类,今年要吸取教训。

我骑行在城区宽阔的街道上,尽管天气有点阴沉,但四通八达的街道上的过往车辆明显比平时多起来,可谓车水马龙。当我左拐右行快要骑到集贸市场入口时,眼前摩肩接踵的人群使我始料未及。记得前几天过来时,集市上的来往行人挺稀松,几乎能从集市这头看到那头,卖的要比买的人多,我沿着集市没有下车就能一路骑到书摊前。没想到只隔了几天,就变得如此拥挤火爆。

那书摊在集市的里头。面对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流,我只好推着自行车沿着集市右侧慢慢地蜗牛般的蠕动,几乎每走几步都要等一等,有时一等就是几分钟,真是寸步难行,举目望去,满眼是人、自行车和三轮车。

就在我耐心等候时,身边一卖花生和葵花子的摊位吸引了我,他的摊位不时地有顾客光顾。我挤过去问价格,摊主说,花生和葵花子都是10元一袋,每袋都是一斤多,细算下来8元一斤,已在这个街上卖了四五年了。这时,恰好有一位花甲妇女正眉飞色舞、像做广告似的一边品尝,一边评说着花生,他见我在观望,“啪!”的一声掰开一粒花生放到我手里说:“真的好吃,纯是沙土炒的,尝尝!”她说完顺手买了花生和葵花子各两袋,接着又有人上来也不问价格,拿起几袋扫码付钱就走,不用问,看来是常客。我尝过那粒花生后,觉得口味确实不错,价格也合适,就各买了两袋放在了车前的筐子里。

我继续走走停停,大约走出10多步,前面卖藕的摊位聚集了七八个人,因为摊子就铺在平地上,顾客们或弯下腰,或蹲下身在挑拣着藕块。那藕上明显地还沾着灰黑色的鲜泥巴,一看就是新鲜的,怪不得这么多人购买。摊主为了不让顾客弄脏手,还每人递给个小方便袋套在手上。你再看那摊主——这是一对中年夫妇,两手黢黑满是泥巴,浑身上下也都沾满泥点子,远看极像是迷彩服,尤其是那裤子和鞋上。他们俩对自己的这一身脏兮兮的穿戴,不但没觉得不好意思,还笑盈盈地一边招揽顾客,一边说,听天气预报说马上要变天,下大雪,那样就进不了池塘刨藕了,卖完这些就不干了。她越是这样说,越激起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你想,过年煎藕盒、炝藕、酱藕等,哪一项不用藕,更不用说一旦下起了大雪,都出不了门,到时候啥东西也买不成了。想到这儿,我也加入了挑藕的行列。

在经过一出售白条鸡的摊位时,我挑选了“三黄”和“二八八”白条各两只,过年黄焖鸡、炖鸡块和炒辣子鸡是必须有的;在水产摊位又购买了少量的带鱼和鲅鱼,因为过年要有鸡(吉)有鱼(余)。

现在人们过年早已不像过去猛吃猛喝,甚至于以吃荤为耀,而是讲究荤素搭配吃出健康。于是,在看到绿色蔬菜时,我也顺便购买了几样,譬如降压利尿的芹菜,保护心脑血管的洋葱,还有保护视力、美容养颜的菠菜等。

这时,我的自行车前面的筐子里以及后车座位上已是满满当当的。我推着满载的自行车正想继续前行时,要找的书摊出现在了眼前。我和书摊主人经过简单交流后,得知主人已把我讨要的那本书捎过来并交给我,我很是感激。

然后我调转车头,沿着集市的另一侧按原路返回。当我看到摊位上摆放的那一捆捆顺溜整齐、青枝绿叶的茴香和韭菜时,眼前一亮,又想起延续了多年的老习惯,那就是年前要蒸几锅大包子,还有年三十晚上必须要包的素馅水饺。想到这儿,我急忙打下因满载而显得有些摇晃的自行车,只身挤过去,选取了茴香和韭菜各一捆。可买下后我却犯了难,因车子前后已无处可放,就在这时,还是摊主大嫂心细精明,冲我大声喊道:“老哥,挂在车把上,一边一个。”

我推着明显有些笨重的自行车耐心地穿梭于人流中。只见来往的行人皆喜形于色,车厢里盛的,手里拎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年货,不仅如此,还一边行走,一边左顾右盼,好像是还没有买全似的。

我满载而归回到家时,已近中午时分。老伴见我气喘吁吁,拎回家这么多的年货后愣住了,还没等她开口,我就把集市上看到的人们争相购置年货的场面描绘给她,并告诉她马上要变天下大雪。老伴听罢,一边收拾着眼前的这堆年货,一边笑着说:“每到过年,你比孩子们还兴奋。”

我想,透过今天集市上那火爆的场景,过年兴奋的那可不只是我。

这就是年。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