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陈启忠:难忘儿时的花花街集



难忘儿时的花花街集

□陈启忠

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迎面袭来。民间称春节为过年。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50年前,虽然经济条件远不如现在,但丰富多彩的活动仍让我记忆犹新:赶年集、蒸年糕、守年夜、全村大拜年、踩高跷、玩龙灯……其中赶年集,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一件事。



我的故乡濒临马颊河,水、陆交通便捷,是当地的一个大集镇。这里每5天一个大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聚集到这里来,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人就更多了。

农历腊月二十四,临近春节,也是那时最后的一个年集。天刚蒙蒙亮,赶集的人蜂拥而至,有的置办年货、有的来凑热闹,放眼望去,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人群中最兴奋的当属小孩子们了,他们就像是一群出笼的小鸟,在街上说笑着,打闹着,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去。那时我与几个玩伴手里都攥着几枚千辛万苦向大人讨要来的钢镚儿,在街上游荡。因为家就在附近,熟悉集市情况,所以我们总能够迅速地转移到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去。

与平时集市相比,腊月二十四集多出了三个“专卖区”:花市、画市、鞭炮市。故此集又被称为“花花街”集。

花市设在一条两边有墙壁的街上。大清早,各地的花贩们就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他们先把租来的苇席钉在墙壁上,然后把各种绢质、纸质的花,挂在苇席上,顿时把单调碍眼的土墙包装得花团锦簇了。有一种花叫怀花,直径有10厘米,用鲜红色或紫红色的绢制成,周围配以翠绿色的叶子和精致的骨针,又大又艳,当然价格也最昂贵,多用于有钱人家的婚礼或寿宴。怀花常被花贩挂在高处,以引人注目。而最受大家喜爱的一种花是用薄绸布做的,尺寸不一,颜色各异。还有一种花,花名非常奇特,叫“笤帚疙瘩砸不烂”,由韧性的纸制成,鲜艳且耐用,因物美价廉,最受小女孩们的青睐。花市就是女人的世界,中老年妇女领着穿花棉裤棉袄的小女孩形成了一股股人流,在这里流连忘返,仔细挑选。

花市,男孩子是不屑一顾的,在我们看来,它远不如画市有看头。画市是设在有铺店的街上。大清早,画贩们就早早地把自己的画张贴在墙上。画的种类繁多,有风景的、人物的、动物的、历史故事的……常见的有《上海滩》《游龙戏凤》《四季美人》《王祥冰鱼》等。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画谈不上精美,但能格外衬托出年味来,再加上价钱又便宜,因此买的人很多。

鞭炮市设在一个开阔的场地里,这里是男人的世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着卖力的吆喝声,再加上人们的尖叫欢呼声汇成了一曲大合唱。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不少商贩脱掉棉袄,赤膊站在凳子上大声叫卖,吼唱着与其商品有关的顺口溜和歌谣,内容滑稽有趣,当然有些内容不免低俗。他们知道只有引来更多哄堂大笑的人,鞭炮才能卖得更多。光说不“练”是不行的。这个“练”就是点燃自己最响亮的鞭炮,让大家听听响。鞭炮当中销量最大的就属连响的爆竹了,过年时用到它的场合最多,价钱又适中,所以大人孩子都喜欢它。 “起花”带有一段起平衡作用苇尾,手持点燃后立刻升空,在几十米的高空爆响。还有一种现已绝迹的名叫“大烟儿”的鞭炮,大小像我们的中指一样,点燃时会放出浓而黄的烟缕,持续一会后才燃爆。有时大家比赛,看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手持点燃“大烟儿”,在墙上比画出最多最好的字和图案。

这就是多年前的“花花街”集,那里有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