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剪报带给我的乐趣


剪报带给我的乐趣

□邓吉收

读书看报修身养性,乐在其中,若再把自己喜爱的文章剪下来,作为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并收藏好,以便于以后浏览或查找,更是其乐无穷。


韩春山  摄


我的剪报乐趣始于20多年前。那时,单位每年都要订阅几种报刊,我每每读到优美的文章就爱不释手,想据为己有,但报刊是单位的,其他人也要看,只好忍痛割爱,看完后再恋恋不舍地放回报架或书橱里。有时怕再找不到,就索性把精彩的语句或段落仔仔细细地摘抄到本子上,这样自然是要费时费力的。为此,有时我就在过期的报刊上做剪报,然后粘贴在本子上,那做过剪报的报刊就免不了大窟窿小眼睛的,很不雅观,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之嫌。于是,后来就自费订阅了几种报刊,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剪报了。

自从自费订阅报刊后,由于剪报数量剧增,一一粘贴已不现实,我就将看中的文章剪下后不再粘贴,而是直接分类存放。多年来,包括初期的摘抄本子和粘贴的剪报,我做的剪报摞起来可谓等身之高,足以使我大饱眼福,精神充盈。每当我静下心来,置身书房,神游物外,翻阅那一摞摞或厚或薄的剪报,欣赏着他人的一篇篇美文时,就像葛朗台在他的地窖里数着金币,其乐趣溢于言表。它不仅丰富我的业余生活,而且使我受益匪浅。

做剪报可以拓宽视野。在我做的剪报里,就内容而言可谓包罗万象,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有人文的,也有科技的;有励志的,也有使人向善的;有娱乐的,更有文学的。它就像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使人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认知,滋润了心田,让你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做剪报还能积累素材。我的剪报都做了分类,譬如文学写作类、长寿有为类、奇闻轶事类、励志成才类、古迹探寻类、精英足迹类、天下美食类、养生秘诀类等。因此,闲暇之余想品赏或写作哪类文章,便可信手拈来。去年我在耳闻目睹有些年逾古稀之人,时常叹息人生苦短之现象时,就萌发了要写一篇激励他们继续奋斗的短文。于是,我从剪报里找出“长寿有为类”的数篇文章作为素材,经过反复研读和谋篇构思,几天后,一篇题为《人生70再出发》的小文出炉。文章发表后,凡读过的,都说正能量满满。这样的事例,在我的写作经历中,还有很多。

做剪报也能陶冶情操。每当我翻阅起那一沓沓剪报,就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精神花园,各种馨香的美文(或画面)扑面而来。有的让你开心一笑,过目不忘;有的叫你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有的使你陷入沉思、感同身受;有的令你肃然起敬、高山仰止等。

如事发安丘《大学生买水果却被托付看摊位,等了11个小时卖光摊主仍未归》的报道就很吸人眼球,但看题目会觉得匪夷所思。说的是一名大一男生在地摊买水果时,摊主老太太要上厕所,便把摊子托付给男生看管,谁知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上完厕所就回家了,把摆摊的事给忘得一干二净。那男生只好硬着头皮一边卖水果一边等摊主回来。11个小时过后,水果卖光了,老人仍不见踪影,男生在连发9条短视频吐槽自己的经历时,老人的家属看到视频并联系上了他。更令人暖心的是男生把卖水果的310元钱如数转给了家属。正是这看似笑话的新闻,折射出我们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给人以崇德向善的力量。

再如《鲁先圣:没有了母亲,哪里还有家》的散文,读来更是令人动容。作者以切肤之痛叙说并揭示了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醒世人要好好珍惜父母健在时的幸福时光,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追悔莫及。

也有彰显祖国强大、让人热血沸腾的《漂泊海外百余年,石柱重归圆明园》、《隐身地下2000米,搜寻“宇宙幽灵”》、《冰原崛起“秦岭站”,南极点亮新坐标》;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助学助困,无私奉献的《李振华:大山里的“布鞋校长”》、《送别龚全珍,成为“龚全珍”》、《张桂梅:一直支撑我的是信仰》;身残志坚,走出精彩人生路的《陈州:都说路在脚下,没脚路在何方》、《王建海:没了双臂还有脚,用脚竟能修手表》、《张久宾:以鼻为笔,重度脑瘫青年敲出1.7万字话剧》;还有巾帼不让须眉,卑微心有梦想的《韩仕梅:闭塞的灵魂终于寻得一方净土》、《在人间“捞月亮”的范雨素》、《阿兰:她种的菜,藤蔓上结满了诗歌》等。

剪报,使我愉悦,充实,有力量。如今,剪报、翻阅剪报,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尽管早期的剪报已泛黄,但只要我翻阅起来,就像久别重逢的挚友,仍难掩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