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井李村话双井
□李兴智
双井李村位于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吉祥社区东南1500米处,村庄历史上因有两眼相距不足一步、但甜咸各异的水井而得名。
相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李姓始迁祖李潘胡由山东寿光县(现寿光市)孙集乡迁此定居。为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李潘胡购置足量青砖并聘请堪舆先生选址打井。堪舆先生经过认真查看,最终在其住所南不远处选中一地点,称在此处打井必为甜水,可供饮用。
按照堪舆先生指定地点,李潘胡带领家人昼夜奋战,不几日便打成一眼大水井,水井井底泉眼水势很旺,但一品尝却苦咸难咽。李潘胡遂又找到堪舆先生,先生到井旁查看地势后告诉李潘胡:你把水井位置打偏了一点,要想吃甜水,只需在咸水井位置往西约一步远的地方再打一口井就行。
李潘胡将信将疑,但为了家人能吃上甜水,只得按照堪舆先生的指点继续带领家人挖井。由于第一口井较粗,所买青砖所剩无几,再加上害怕第二口井再是咸水,为了省时省力,所以第二口井的口径比第一口井小了很多。一家人一连挖了几天,突然,井底涌出一股清泉,李潘胡捧起泉水一尝,果然清冽甘甜,一家人终得所愿,欣喜万分。
李潘胡一家相距一步连打两眼井,井水却一甜一咸的奇闻在当地迅速传开,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品尝,赞不绝口,连连称奇。久之,因李潘胡在此立村,人们遂称该村为双井李村。

不知过了多少年,村内人口增加,水井又淤积严重,甜水井的水每天都会被赶早挑水的人打干,晚挑水的人往往会挑不上水。村内有一小名膘气子的小伙子,力大无比,习惯夜间练武而每天晨起却较晚,每天往往挑不到甜水。一天,膘气子晚上习武完毕,赌气将水井附近一对闲置的石磙(农村轧场用具)抱到井旁,在井两边往中间一磙,便将甜水井口堵严,然后回家倒头便睡。
第二天一早,人们前来挑水,都无法将堵在井口的石磙移开。等到膘气子到来,扒拉开两个石磙,先打出一担水后,人们才打到井水。连续几天,皆是如此,众人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办法,遂商议深挖水井以彻底解决村民吃用水事宜。
人多力量大,几天工夫,相邻的甜咸两眼水井均被挖好。但是,因为两井相距太近,水井底部不幸被人挖通,但让人们觉得奇怪的是,大井和小井的水质却依然甜咸分明。更让人称奇的是,随后有村民打水时不慎把木桶掉入小井中,当天打捞不出,第二天,却发现木桶出现在了大井之中。斗转星移,岁月荏苒,不知何年,两眼井渐渐被人们废弃掩埋。
上世纪50年代末,村子里成立生产队,生产队在老井附近建了几间牲畜棚。为解决生产队十几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生产队决定组织人们就近挖出古井。村里现年75岁的老教师李洪胜回忆:当时,在村子里老人们指点下,生产队十几个劳力在老井附近开始探挖,挖到一米多深时,先挖到了那口小井。小井口径很小,仅能容纳当时还不到十岁的李洪胜蹲在里面。由于小井不容易深挖,众人东移约一步远又找到那口大井,经过几天深挖,终于挖出水来,水为咸水,但适合牲畜饮用,人们砌好井口,该井水被生产队大牲畜饮用数年后废弃,老井终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双井不再,故事长存,村名悠悠,天长地久。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