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拔贡毛义伦的传说


拔贡毛义伦的传说

▢  邓吉收

在临邑城南5公里处有个毛张村,现行政隶属恒源街道办事处,人口不足200。据《临邑县自然村名录》记载,明初,毛、张二姓自河北枣强迁此立村,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村庄不大,名声可真不小,这都源自于100多年前出了个拔贡毛义伦。尽管由于社会动荡,毛氏家谱不慎遗失,他的生卒年月不详,但有关拔贡毛义伦的传说却代代流传下来。

那是清朝末期,毛氏家族诞生一男婴。因家庭贫穷无衣遮身,幼时就用一块破布裹体,他的父母依靠常年乞讨为生。

当男婴长到7岁时,父母节衣缩食决定要供他读书。于是就把他送到村东2里地外的邓家井子村一家私塾,私塾老师结合毛家排辈给男孩取名叫毛义伦。去邻村私塾上学来回需要一段时间,毛义伦为了节省时间,早上上学时就把午饭一块带上,这样中午不用回家了。只是午饭他也不是在私塾那儿吃。



他每次上学要路过一个小树林,每天就把干粮挂在一茂密的小树枝上,然后再去上学。中午放学后回到小树林,从树枝上摘下干粮,边充饥,边用小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吃饱后接着返回学校继续做老师布置的功课。

时间久了,老师发现每天午后属他来得最早,即使当村的也没他早,在对他暗自喜欢之余,也产生了疑惑。于是,在一天中午放学后,老师远远地跟在他的后面想探个究竟。当老师快要走到小树林时,发现他在小树林里正蹲在地上,一手拿着干粮,另一只手捏着小树棍在地上划拉着什么。老师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反复写刚学过的字,老师顿时被感动了。

从此,每到中午放学,老师就把他留下,在学校里师徒一块吃午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自然也很懂事儿,经常帮老师打扫卫生,收拾碗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学习起来那是更加刻苦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受老师的器重。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数年后,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被省学政选拔为文行兼有的生员,也就是拔贡生。

消息传出,村子里顿时沸腾起来,拔贡一词儿迅速在四里八乡流传开来,一时成为美谈。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苦日子熬到头、时来运转之际,他的父亲突然患病,因无钱医治,很快就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彻底打乱了他的心路,他痛定思痛,决意放弃入京朝考的难得机遇,留下来按乡俗为家父守孝三年。

他的这一决意,让当时村里很多人难以理解,为此,每每讲起拔贡的故事,就唏嘘不已,甚至于有人还设想着,他若是入京朝考的话,说不定小小的毛张村会出个七品县令,或是更大的官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他的影响下,一代代毛张村人不但深刻感悟到啥叫“百善孝为先”,而且敬老孝老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一种村风。如悉心照料年逾90、卧床10余年老父亲的毛俊善夫妇;抢着赡养80岁高龄父母的张连春、张连军兄弟俩;经常带着老母亲旅游的马善良等。

如今的毛张村村民阔步走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孝顺老人,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在毛张村已蔚然成风。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