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朝忠:又闻榆钱香


又闻榆钱香

王朝忠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那天上午,我在院内散步,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猛抬头,看见那挺拔茂盛的榆树已绽出淡绿色花蕾,一串串挂满枝头,风吹枝搖,好似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起舞。顿时,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了!


不一日——似乎也就在转瞬间,榆树上一簇簇崭新碧绿的榆钱饱满丰盈,鲜嫩嫩、亮光光地挤满枝条,一串串,一丛丛,你偎着我,我依着你,摇曳多姿,形态各异,让人忍不住就想摘下一串送入口中。古人有诗云“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轻如蝶翅,小于钱样”,因此榆花不称花而称榆钱,榆钱又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了吃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

有钱、余钱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罢了,并不一定吃了榆钱就有余钱吧?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榆钱却给了我所有金钱不可比拟的快乐和幸福。

小时候,我家大门外空闲的宅基地上有一棵粗壮的榆树,树冠像一把硕大的绿伞,许多枝条旁逸斜出,盘旋卧龙般互相缠绕在一起,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与活力。

它是我的好朋友。每逢春回大地,榆钱盛开时,我和小伙伴们就来到树下。我两手紧抱树干,双脚同时用力,“噌噌”几下爬到树上,选一结实枝丫站稳,再往枝干上一靠,迫不及待地撸一把榆钱,急急忙忙塞到口中,咯吱咯吱一嚼,马上有一股清新、微甜的味道传遍味蕾,吃得津津有味、满口生香,真是一个倍爽!一口沒吃完,手不由自主地又伸向新的枝头。就这样一把一把地撸,一口一口地嚼,真是大饱口福啊!今天虽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也没有了当年吃榆钱的感觉。行笔至此,依然口内生津,垂诞欲滴!

独享的滋味至今难忘,但共享的乐趣也如在眼前。我的小伙伴们在树下等得不耐烦了,仰起头嚷道:“赶快给我折一枝!”我随手折下一枝,高喊一声:“接榆钱喽——”随着话音,一簇簇、一串串挂满榆钱的枝条像一条条小龙似的从天上飘飘悠悠降落,立即引起树下的骚动和沸腾。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抢着,高声大气地嚷着,头碰在一起,拥挤成一团。脚快的抢到一枝独享滋味,脚慢的两三个人抓住同一枝条,手快的撸满一大把榆钱送进嘴里,手慢的急忙摘下遗漏的几枚,争吵声马上就传进我的耳鼓。我见状大声喊道:“别吵了,还有呢!”随着又一枝枝抛了下去,直到大家满足为止。小伙伴们大快朵颐,吃着闹着,嚷着笑着,树上树下,快乐逍遥!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欢声传扬出很远。

榆钱不光给了我童年难忘的滋味,它还是灾荒年月里救命的口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匮乏,每逢春三月更是困难。这时榆钱挂满枝头,真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

有一回,我从榆树上撸了一小篮榆钱带回家。母亲将它洗净,切碎,再掺和些地瓜面及少量高粱面,做成糕,放到锅里蒸熟,同时砸好了蒜泥。榆钱糕出锅后,调上蒜泥,十分香甜可口,吃得满口生津,美极了!有时,母亲也会用榆钱熬粥。母亲把榆钱择洗干净,滤尽水分,与玉米面掺合在一起,放入锅里煮粥,真是又香又甜。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喝罢榆钱粥后,曾经留下“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优美诗句,看来榆钱粥也是名不虚传啊!现在回味榆钱粥的味儿,我虽吟咏不出大文学家那样的佳句,但内心小小的感慨也是要抒发一下的:榆木花开少艳装,芳馨阵阵沁心房。风吹串串随风舞,日照枚枚耀眼光。往岁度荒充腹饱,今朝炒菜满庭香。昔时旧友焉能忘,手捧妍荚情话长。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所以对榆钱情有独钟,我想不外乎这样的原因吧:它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娇美的颜色,没有扑鼻的芬香,但它不哗众取宠,不顾盼张扬,不盛气凌人,只是朴实无华,只讲默默奉献,因此才受到芸芸众生的青睐,在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榆钱年年绿,吃着分外香!

作者简介:王朝忠,1960年至1968年在平原二中读书。因“文革”辍学回乡,在恩城镇五里堡联中任民办教师,从教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专,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