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风景
▢ 邓吉收
我出远门坐车有个习惯,喜欢靠车窗,因为这样可以饱览沿途风景。即使因视觉疲劳或困顿,间或打个盹,只要醒来会继续转向窗外,尽量将沿途风景尽收眼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前几天,朋友相约跟随德州旅游团去了山西几个景点。从德州到山西近千里,其间要经过华北大平原和太行山山脉两个迥然不同特征的地貌,透过车窗,我亲眼看见了沿途丰富多彩的风景,印象特别深刻。
一大早,春光明媚,大巴车缓缓驶离德州市区进入高速路,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一路向西平稳地急驶而去。车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速路旁那纷纷倒向身后的绿意盎然的树木,有纤细婀娜的垂柳,也有笔直挺拔的白树,它们就像卫兵似的列队日夜守护在路边。透过绿化带缝隙,能清晰看到那一马平川而又生机勃勃的田野,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里,满眼尽是无垠的绿油油麦田。
这时怎样的无垠麦田啊,它犹如一条无边际的厚厚的墨绿色毯子,一直铺设到视线所及的一个个稀疏的村落脚下;随着大巴车的急驶,那墨绿毯子似的麦田也在徐徐向前伸展着,似有“车行高速上,人在绿毯游”的感觉。只有当微风拂过绿毯,那间或露出脊梁般的一段段田埂时,才让你顿时醒悟过来这是麦田。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恰逢浇灌麦苗返青水的时候,田野里几乎看不到人影,只见遍地绿洲不时地腾起一阵阵烟雾,那是在进行360度自动喷灌,还有那似雄鹰盘旋在绿洲之上喷洒小麦防虫剂的无人机,还有那矗立在绿洲中的一根根高大的风力发电塔架。这一幕幕振奋人心的画面,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的魅力,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现出中国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决心和能力。
大巴车平稳地一路向西疾驶而去。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绿洲之中突然闪现出了“花海”和“湖泊”。朋友告诉我说,那“花海”是油菜花。只见那一望无际的金色油菜花,阳光下,亭亭玉立,群芳吐艳,熠熠生辉,为春天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那“湖泊”是温室塑料大棚。只见那一排排平展而向阳的大棚,整齐连片,极目望去,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白茫茫,亮闪闪,好似内陆湖泊那么平静和安详。
沿途还看到写有“中药之乡”“花卉基地”“苗圃基地”等字的招牌。
大巴车继续向西急驶而去。这时,车窗外的天边闪现出山峦的轮廓——马上进入山区。

山区对于常年生活在大平原上的人来说,意味着闭塞、贫瘠和落后,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近10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山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今非昔比。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瞧,大巴车疾驶在山区里的高速路上,其平稳和在平原上一样,但沿途环境却有着天壤之别。时而在山涧架起的桥梁上行驶,时而在开山劈石过的道路上通过,时而在数公里长的隧道里穿行。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山区的交通也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当你通过山谷架起桥梁的一刹那,会发现在谷坡或谷底同样也有高速路或普通水泥路延伸过来,然后蜿蜒通向远方。
山区里的人凭借便利交通,靠山吃山,同样过上了小康生活。你看山谷里那白墙红瓦、干净整洁的村貌,依山建起的一座座民居小洋楼,以及街道上停放的一辆辆私家车,就足以断定他们的日子很富足。
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我想,山区里的人们对这句话更有着深刻的体验。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峦,他们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只要是植物能生长的地方,他们都是千方百计地开垦,或种上果树,或培植花草,或营造梯田播种粮食。就是不毛之地的荒山也没让它闲置起来,依山朝阳安装上了光伏太阳能板,远远望去,那连接在一起的太阳能板披在山坡上,就像是给光秃秃的荒山量身定做了一件深色外套,可体而又庄重。
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山里人的奋斗之精神更是弥足珍贵。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山里的农民对土地更是渴望。如果说沃野千里平原上的农民是土里种粮,那大山里的农民面对贫瘠的山峦,可谓石头里刨食。你看他们所整理出来的每一块巴掌大土地那宽而厚的田埂,虽井井有条,但都是由零碎石块垒成的,这零碎石块便是开垦时一点一点拣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每开垦一寸薄田是多么艰辛。那矗立在山坡上红底黄字的巨幅宣传标语“只要有信心,石头变成金”便是他们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你再看每个村庄的沟沟坎坎,以及漫山遍野山坡上层层梯田的围堰,也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精心垒砌起来的,远远看去,是那么整齐、协调和美观,犹如一件件未经刻意雕琢的工艺品。
当大巴车到达景区时,我才从一路风景中回过神来。尽管一路连续坐车近5个小时,行程近千里,横跨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和绵延的太行山山脉,身虽疲惫,但心境仍处在愉悦状态,心里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慨。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