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敞着角门过日子


敞着角门过日子

邓吉收

每当我回到农村老家,看到沿街的院落角门都大敞开着,心里就备感亲切。在家乡,白天只要家里有人,角门都是敞开的。每天早晨起来后,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院落角门打开,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呼吸到外面新鲜空气似的,然后拿起扫帚把院落里外打扫一遍,直到晚上睡觉前才关上。



村民们白天之所以要敞着角门过日子,自有它的缘由,首先便于串门。村民之间相互串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尤其是到了春冬两闲,你早晨饭的碗筷还没来得及收拾,就有人登上门了。

记得40多年前我读高中那会儿,每个周六下午我要回家,要带回下一周在学校吃的干粮和咸菜,母亲通常都是在周日上午将干粮和咸菜备好。

那是初春的一个周日上午,阳光灿烂,院落里不时地有丝丝暖风吹进来。母亲站在堂屋的灶台上,两手插进面盆里正使劲地和着玉米面。“大婶子,在忙啥呢?”一声轻柔而熟悉的女人话音飘进屋子里。还没等母亲出堂屋门去迎接,刘二嫂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拿着针线笑盈盈地迈进来。刘二嫂是我家邻居,中等身材,留着齐耳短发,胖乎乎的,常常是边走边说笑,尤其是她笑起来真好看,大圆脸上的两眼瞬间堆成了月牙状。她和我母亲很合得来,几乎天天过来串门。

她见母亲在用大盆和玉米面,又看到我也在家,知道是在为我下午返校做干粮。她索性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挽起袖子,洗了洗手,就帮着母亲一起和起面来。她俩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饶有兴致地谈论着家长里短。仍清晰记得就是这天,刘二嫂笑眯眯地突然冲我问道:“小兄弟,念书也累吗?”我想了想,吞吞吐吐地说了三个字:“有点儿。”接着便引得刘二嫂先是一阵朗朗大笑,然后又夸了我几句,直弄得我不好意思。

待面团和好后,她又坐在了灶台下小矮凳上,一边拉风箱,一边往灶里续火。母亲就在灶台上把面团加工成一个个窝头,放进大铁锅内的篦子上,然后沿铁锅内周围又贴上一圈饼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锅内空间。因为我家人多,我还要带上一周的干粮,因此,每周日要做两大锅。

当两锅的干粮做出来时,天色已近中午,这时,刘二哥赶集回来了,见刘二嫂没在家,就直奔我家。进了我家院落,刘二哥就诙谐地大声喊道:“大婶子,串门的中午还管饭呀。”母亲急忙迎出来,风趣地回应说:“他二嫂帮我做了一上午的干粮,中午不让她走了,把你也一块留下。”母亲话音刚落,院落的上空就回荡起阵阵笑声。

敞着角门过日子还便于借东西。尤其是在那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村民邻里街坊之间几乎啥也借,如交通工具自行车、地排车,生产农具铁锨、锄头、铁耙子,再如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等,有时牲口、人力也借,就是出门走亲戚的衣服还要借着穿呢。但无论上门借啥,只要是家里有的,一般都会慷慨拿出来。但是住在村东头的“刘倔头”就是个例外。

“刘倔头”是村里人私下对他的称呼,他那时50多岁。由于他脾气特倔强,村民和他打交道很是怵头,向他借东西更是困难。听说有一次新军哥站在他家角门下,向他借铁锨,他翻了翻松弛下垂的眼皮,撅着大厚嘴唇硬说是没有,新军哥指了指那竖在角门墙角的锃亮铁锨说:

“这不有吗。”

“就是不借!”

你看他有多倔!后来我有机会和他搭伙耕地,他扶犁,我在前面牵引牲口。在歇息时,我曾试探性地问他,为啥不愿向外借东西,他似乎把憋了多年的一肚子怨气一股脑儿发泄出来,撅着大嘴说:“不是不愿借,而是他们借了去不知道爱惜。新军以前借过一回铁锨,可送回来时锨头上的泥巴还带着哩,你说谁不生气!”

也难怪,在那种地全靠人工畜力的年代,农民视农具如自己的孩子一般,特别爱惜,每一件都打磨得顺手好使,若是借人的农具还不知道爱惜,谁心里也不会高兴。俗话说得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村里人都知道“刘倔头”的农具件件好使,我曾多次借过,但在归还他时,我都是反复擦拭打磨,生怕他挑出毛病来以后不再借给我。

敞着角门过日子也便于孩童结伴而行。儿时我们同龄人出村拔草、拾柴禾、翻地瓜等劳作都是结伴而行,即使上学也一样。就拿读初中时说吧,那时读初中要到6里地外的村子里去,路途较远,每天还要来回4趟,我们同村同年级的五六个男孩就经常结伴同行,这样走起路来也说也笑,既不感到孤单,也不觉得劳累。

铁柱家在村子西头,是我们结伴的最后一个,他家孩子多,每天吃饭都较晚,我们就在他家院落耐心等候,有的坐在门槛上,有的蹲在地上,也有的倚在墙根下。那天我从家里出来仓促,饼子里夹的咸菜少了,剩下最后几口难以下咽,就在这时,铁柱母亲看在眼里,腾出座位,递过筷子,拉我坐下,让我就着桌上的咸菜才把最后几口饼子顺口吃下。每每想起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就感激不尽。

家乡人敞着角门过日子,祖祖辈辈朝夕相处,彼此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其情感交融已犹如一个大家庭。日久天长,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浓郁乡情便酿制而成,纵使你身在异国他乡,这儿终将让你魂牵梦绕。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