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王建成:献身国防 我在德州的军旅岁月


德州历史上有一支存在38年的陆军预备役部队——

献身国防 我在德州的军旅岁月

王建成

在德州,曾经有一支存在了38年的预备役部队。虽然这支部队已经完成了光荣使命,退出了现有建制,但作为参与组建的亲历者,回想起自己在预备役师、旅的点点滴滴,思绪万千,泪水止不住滑落在稿纸上。

1993年,作者任德州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时留影

组建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

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是全军组建的第一批预备役部队。按照军委命令,师机关和直属队部署在德州,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分别部署在禹城、陵县、武城和平原。组建工作从1982年底即进入准备阶段。当时我正任德州军分区后勤部战勤参谋,有幸调入参加组建工作。上级派来相关部门的骨干指导。我的任务是协助省军区战勤处和军械处两位副处长,负责组建师后勤部。按照要求,将于1983年8月底举行成立大会。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组建工作中。负责组建司令部的同志们,收集整理德州地区有关资料,研究师机关、直属队和各团配置等问题,特别是制定成立大会的实施方案等。负责组建政治部的同志们,协同地方组织、人事部门,从全区转退军人和领导干部中,遴选大批预任军官。而我和省军区两位副处长则按照作战部队师后勤部编配标准,计算武器弹药、粮食、物资等供给基数等。两位副处长不愧是大机关来的,见多识广,一会儿听他们拨打算盘的噼啪声,一会儿听他们敲击计算器的嘀嘀声。我则奔波于地方物资、粮食等部门,搜集有关数据。经过全体人员多半年的紧张工作,1983年8月29日,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成立大会如期在德州市体育场举行(今德州市中心广场)。经过几个月严格训练的几千名预备役官兵,列队进入指定地点,加上参会群众万余人,场面甚是宏大壮观。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和省、市领导到会指导。济南军区司令员饶守坤为预备役师颁授军旗,副司令员李燧英宣读组建命令和干部任职命令。之后举行阅兵仪式,全体官兵精神振奋、步伐整齐,彰显着威武之师的风貌,赢得台上、台下首长和群众的热烈掌声。

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组建初期进行教育训练的场景

合署办公  机关迁至平原

刚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暂无办公场所,临时与德州军分区和当地人武部合署办公。两家干部也分别互兼职务,比如我的职务是“德州军分区后勤部战勤参谋兼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后勤部战勤参谋”。除了部分外地调来的干部,多数都是德州军分区调整过来的,大家工作有交集,同心协力,各项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随着职能的拓展和人员的不断增加,办公条件十分紧张,经上级批准,1987年2月,预备役师机关搬迁至平原县营房。这年我在德州地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班毕业,于10月5日到预备役师政治部报到,从此走上政治工作岗位。政治部人少事多,每晚加班成为习惯。撰写公文、起草讲稿、拟制命令一件跟一件,有时甚至是重叠的。那时师机关使用的还是机械打字机和油印机,一份文稿从起草到修改,再到誊抄、首长阅改,再誊抄、打印,很是麻烦。好在首长们态度都很和蔼,常常把修改的理由一一讲给我,让我口服心服,也使我的文字水平和书写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有的文稿还被各级报刊刊用。在德州陆军预备役师我先后任过宣传科科长和干部科副科长、科长,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做到尽职尽责。

条件改善  德州建起办公大楼

1992年初,为改善办公、生活条件,上级同意师机关迁回德州。新建办公楼选址在德州军分区原靶场。经过一番紧张的施工,大楼如期建好,其他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当年9月30日,德州陆军预备役师机关圆满完成营房回迁任务!第二天即是国庆假期,几天的搬迁大家已经疲惫不堪,本该好好休息一下,但大家不约而同地到单位拆解资料包、摆放办公用品……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度过了国庆假期,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1989年11月,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在山东省军区组织的高炮射击中击落飞机拖靶


首次授衔。1996年5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法》,其中对预备役军官的军衔的设置、评授条件等进行了明确。为尽快落实这一广大预备役军官期盼已久的喜事,我和干部科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对照标准,对全师每名预备役军官的条件逐一梳理核实,确定衔级。那时尚没有先进办公设备,几乎所有工作都靠人工。标准严格,工作量大,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在1996年7月25日举行了德州陆军预备役师首批预备役军官授衔仪式。省军区和军分区首长为418名师机关、直属队全体预备役军官及各团团职预备役军官授予军衔。

师改旅  组建汽车营

1998年11月,根据济南军区和省军区指示,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改为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我被任命为旅第一任政治部主任。由于“师—团”体制变为“旅—营”体制,不仅是职能上的变化,人员编制也大为缩减。按照旅党委工作安排,我马不停蹄地由上到下,和每个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反复与各部门沟通,最后把人员安排方案提交旅党委。1998年11月10日旅党委召开第一次常委会议,确定了人员安排方案。会后,对确定到地方工作的原师机关干部和各团的营团干部,我都逐一把他们送到地方单位,向地方领导介绍他们在部队的良好表现和工作能力;对省军区批准到外地任职的团职干部,我代表旅党委送他们到新单位,让单位领导尽快熟悉了解干部,使干部尽快适应新的岗位。

当时,旅机关配置在德州,驻在原预备役师营房,各营分别配置在德州、济南、聊城和滨州。按照分工,我代表旅党委负责聊城汽车营的组建。经过军地反复论证确定依托聊城交运集团组建汽车营,聊城交运集团是国家一级道路旅客运输和一级货物运输企业,拥有营运车辆3600多辆,近30个分公司和10多个子公司,可较好满足汽车营的编组要求。我带3名干部来到聊城,经过多方面努力,军政企逐步形成共识:不辜负上级信任,建设一流预备役部队。聊城交运集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组建预备役汽车营的命令。大家先在集团推荐的名单上“纸上谈兵”,然后再到各单位,几乎跑遍了集团下属公司,对连以上干部做到见人、见思想,同时还与领导和同事座谈,了解本人思想、工作、技术等情况,力争人人成为精兵。经过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2000年3月16日举行了山东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汽车营成立大会。300多名预编官兵统一穿着预备役军装,精神抖擞参加了阅兵式。

2004年,山东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在参加济南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时表演卫勤保障

探索新体制下的政治工作。预备役后勤保障旅配置在四个地市,人员编制分散,工作协调难度大。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形势要求,进一步做好部队政治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我和政治部的同志们利用召开各种会议、考核班子、考察干部、专题调研等,听取各单位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把基层分队的新鲜做法,整理归纳、总结提高,形成可复制、方便操作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2002年8月30日,旅政治部在济南召开了“山东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政治教育座谈会”,省军区政治部首长、四个地市预编政治部副主任、各营营长和教导员参加会议。会议交流了经验,进行了成果演示,组织了现场参观。会后,省军区政治部向全省预备役部队转发了这次会议的经验材料,引起较好反响。

走开干部晋升路子。“旅—营”编制在干部晋升渠道上一个突出问题是,营职干部编制多,团职干部编制少。为解决这一“瓶颈”,我和政治部的同志多次召开座谈会,借鉴外单位做法,形成初步方案提交旅党委常委会研究,最终形成正式意见上报省军区。旅的两位主官到省军区汇报,陈述干部调整对旅建设的影响。经过不懈努力,上级决定:通过增配副旅长和部门副职、每年向省军区推荐团职干部人选交流使用、增加技术干部名额等一系列措施,突破这一“瓶颈”,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旅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多年来,从预备役旅走出了2名正师职干部,4名副师职干部,若干团职干部。组织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个人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被省军区授予优秀政工干部称号。

2003年8月,我脱下穿了近30年的军装,退役离开了这支亲手参与创建的预备役部队。2021年9月,这支预备役部队按军委命令撤销,但部队的奋斗精神仍在,不变的旅魂永远闪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