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兴智:心中有梦 终将绽放




心中有梦  终将绽放

□李兴智

又是一年中高考季,让我想起40年前的一件事。

1984年的春夏之交,我曾为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写过一篇《谈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读<范进中举>有感》的短文。当时,我在家乡陵县糜镇联中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师。一天,孟繁泉校长找到我,给我一本初三语文课本,翻到其中的《范进中举》一文,让我根据课文内容给即将参加中考的本校初三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供学生参考。

《范进中举》是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我曾粗读过《儒林外史》,对戕害天下学子“非科第者,毋得进身”的封建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对范进历尽千辛万苦考中举人后突然发疯的悲剧颇有感悟。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中高考制度恢复不久,广大学子一心向学、孜孜苦读。但当时国家大中专学校较少,每年录取人数有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一个乡镇联中一年能考取小中专或重点高中的学生最多10余人,有时也就三五人。竞争激烈,学生学习压力极大,特别是那些面临高考的毕业班学子,他们绝大多数无缘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大门,由此出现不少社会性问题。面对升学率较低的社会现实,也有很多学子率性顺应改革大潮,不再挤中高考这一独木桥,积极寻求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或回家务农,科学种植养殖,勤劳致富;或外出务工,专长立身,闯荡社会;或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或经商办厂,立志创业,造福家乡等。当时,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在电视广播、报刊新闻中时有报道。

校长的良苦用心,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范进的悲剧,范进所处时代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现实的不同,让我深思。通过对《范进中举》深入阅读,我以文中那句不知让古代多少学子心碎的“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为题,写出了“范进中举”读后感。在文中,我以范进为例,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同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考场之外照样有作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胜不骄、败不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一篇读后感,引得初三学生不断到我办公室与我探讨交流。一名已在初三复课两年的学生当即向我表示,自己将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备考,再考不中,走向社会,不再复读。好在这名放下包袱的学生当年果然考上师范学校,后来回到本镇教学还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

40年过去,那些当初不管是考上学的还是没考上学的学生,如今大都各有所长、各有所成。他们中有教师、有医生、有官员、有军人、有作家、有书法家、有企业家,当然也有新型农民,正所谓“考场之外照样大有作为”。他们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

如今,国家大中专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升学率极高,参加中高考的学子进了考场几乎都能有学可上,与4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考高分、上名校又成为当今学子的新目标,高考生似乎只有上了“985”或“211”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考试成绩稍差,轻者郁闷烦躁、茶饭不思,重者失去信心等,由此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又是一年考试季。此时再谈“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奉劝新时代学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莫以分数论胜负,切莫只以进名校为目标,新的时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信自己,只要志向高远,不论能不能进名校,前途照样会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