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学的岁月
口 邓吉收
9月1日是中小学统一开学日。一大早小区内就骚动起来,小汽车的马达声、大人催促孩子的叫喊声,以及孩子们之间追逐嬉闹声不绝于耳。这是大人们要送孩子去上学了。
小区外面,那平时通畅的双向8车道宽阔马路上,一时间车水马龙,一辆辆小汽车蜂拥而至。红灯亮时,瞬间就接起了百米的车队长龙;学校大门前更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放学时还要重新上演一番车满为患的场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让我回想起40多年前,我上学时的经历。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农村,整个70年代都在上学,那时小学是5年制,初中、高中都是2年制。那个年代农村家庭有自行车的凤毛麟角,外出走路是家常便饭,因此,9年上学路,包括后来考上中师上学的2年,我都是徒步走过来的。
小学是在本村读的。依稀记得去学校第一天时的情景。娘把提前就缝制好的深蓝色粗布书包给我挎到肩上,我就约上几个同岁的小伙伴蹦蹦跳跳地去了学校。学校就坐落在村子中间,但我们去学校需经过村中那条南北方向的春风河。当时河上还没有架桥,两岸之间只平行摆放了七八根碗口粗的长长杨木檩条做桥。春冬两季还好说,春天河水浅浅,走在上面小心些就是了,即使不慎掉下去,也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冬天结了厚厚的冰,我们更是不怕,还经常故意在河道里溜着冰过往,常常是一不小心就弄得人仰马翻。为此,没少挨老师和父母的训斥。最怵头的就是夏秋雨季,一两场大雨就能使河水暴涨,那水流湍急的宽阔水面,就像要把人吞了似的,很是骇人,暴涨的河水有时能逼近那横在河上的杨木檩条。这时,老师就让我们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手拉着手,或前后相互拽着衣角过往,远远看去,极像是玩老鹰捉小鸡那游戏似的。
有一次过桥小伙伴铁蛋在前头有意蛇形快走,弄得后面的我们慌了手脚,春花突然脚下一滑,“哎呀!”尖叫了一声,就斜趴在了那湿滑的檩条上,两只小脚丫悬空在那汹涌的水面上,鞋子已掉进水里,好险!事后,铁蛋被他父母和老师狠狠地训斥一顿之后,还专门到春花家道歉。
读初中时,我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去了6里地之外的沙河子村。学校没有食堂,更没有宿舍,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我们就天天走4个来回。为了不迟到,我们在上学时常常是结伴而行,无论路过谁家门口,总会有人催促大喊一声:“先走着了。”这一喊声像是一道命令,即使还没吃饱,也要马上放下碗筷,拿上块玉米饼子或窝头,夹上点咸菜,一路小跑跃出家门,去追赶伙伴们。
遇上下雨天,若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就一路你追我赶地狂奔;若是狂风暴雨,我们只好就近在村民的房檐下避避雨,雨一旦停歇,我们就迅速脱下鞋子,挽起裤角,一手提着一只鞋子,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若雨来得急,没地方避雨,我们只好认倒霉,一会儿就会淋成落汤鸡。
赶上下雪天,无论雪大小我们都不怕,甚至于还有些兴奋,但往往越是得意之时越容易出闪失。那天中午放学后,鹅毛大雪仍在漫天飞舞,地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厚,我们踩着“咯吱、咯吱”响的积雪往家赶。一路上跑在前面的柱子还不时地转过身子,攥起雪球朝后面的伙伴扔过去,后面的我们也不甘心,边回应以雪球边穷追猛打。走到半路时,听到前面的柱子隐约传来“哎哟”声,转眼柱子就不见了。我们边前行边寻找,只听路边传来“我在这儿呢”的呼救声。原来柱子由于倒退着走,没留意路边被大雪快要封口的枯井,一不小心滑了进去。我们赶紧折断路边杨树枝,伸进井里,让柱子抓住,七手八脚地把他从枯井里拉了上来。事后过去了数天,我们还心有余悸,心想,幸亏是枯井,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两年的高中学习我去了离家10里地的县城。尽管路途更远了,但那里有住宿,食物要自己备,伙房负责给蒸馏,这样,一周只需走一个来回,比起读初中时要少走许多路。但是周日下午返校时负担却重了。因为要把住校5天的食物全带着(大都是玉米面做的饼子或窝头或菜团子),另外再带上满满一罐头瓶子自家腌制的水萝卜条咸菜。鼓鼓囊囊的一大兜子挎在肩上,乍上路时还不觉得多么沉重,可走上一会儿肩膀就开始感觉酸疼,只好换到另一肩膀,有时就干脆就地坐下来歇息一会儿再走。就这样,10多里的路程走走歇歇,要近2个小时才能到校。
两年的中师也是在本县县城就读,同样也是一周走一个来回。读中师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读中师学校食宿都管,且生活很好,一日三餐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中午菜碗里还能见到喷香诱人的五花肉。
我从小学到中师11年的求学路,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子。凉鞋鞋带断了,就用火钳烧热沾上继续穿;那单鞋或棉鞋会一直穿到前露出脚趾头、后鞋底磨透透风时,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因为那时买双凉鞋或做双布鞋太不容易了。
40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从农村到城市,路上几乎看不到走路上学、放学的孩子,都是从上幼儿园那天起,就有大人骑着电瓶车,或开着三轮、私家车一路护送。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是多么幸福啊!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