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的心愿
□鲁秀丽
去年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录父亲当兵20多年的峥嵘岁月,报社记者当时曾问父亲,有生之年还有什么愿望?他当时毫不犹豫地说:“想有生之年去辽宁丹东鸭绿江大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看看!”父亲的心愿我一直记在心上。
8月22日,我陪90岁父亲坐高铁去了丹东,70多年前,他跟随部队从朝鲜回国时走过这里——辽宁丹东鸭绿江大桥。
作者鲁秀丽和父亲鲁庆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踏入丹东的土地,父亲就开始激动不已,眼睛看着车厢外,回忆起当年他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坐着闷罐列车通过鸭绿江大桥入朝作战的难忘经历。
一边听着父亲回忆,一边看着窗外大片的高粱、玉米地和水稻都将进入收获期,玉米地是深墨绿色,高粱像一排排士兵高举着火把照亮秋天的大地,稻穗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远处的山脉像波浪起伏有雾气蒙蒙,天空中白云随着列车移动而飘忽不定,时有时无,东北广袤大地上生机盎然,蕴藏着丰收的喜悦。
欣赏着一路美景,听着父亲的唠叨,时间过得真快啊,7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丹东,我心中的英雄之城。
第二天上午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预约的门票9点入场,父亲8点就开始催我去纪念馆了,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顺从他意,我们8点30分顺利到达目的地,本以为需要在外面等半小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看到坐在轮椅上的父亲,便提前打开通道让我们进入纪念馆。父亲再三表示感谢,那位工作人员说,一看老爷子就是当过兵的人,应该受到优待和尊重,并一路引领我们到第一展厅。
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巨型青铜雕像,毛主席和彭老总握手合影,身后写着八个金色大字“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右下方是一块群雕:一名志愿军战士吹着冲锋号,另一名战士高举着红旗,其他战士有拿机枪、步枪、推着炮车往前冲,每个战士的脸上都是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坚毅表情。左下方也是一块群雕:鸭绿江桥畔,有母亲为胸前佩戴红花刚入伍的儿子送行的,有推着独轮车支前的老百姓,还有给前线运送物资弹药的汽车。父亲慢慢走到雕像前,深情地凝望,右手缓缓举起行了一个标准军礼。我用手机边抓拍边录像,留下这珍贵瞬间。
继续往展厅里面走,“抗美援朝战争”几个红色大字醒目而庄严,一幅巨型油画吸引了我,名字是《决策出兵》,画面中有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元帅及十几位国家领导人围坐一起开会讨论出兵朝鲜之事,毛主席手里夹着点燃的香烟在沉思,烟雾缭绕中主席神态凝重,周围人都在激烈讨论,场面呈现紧张、严峻、压抑感,彭老总站着,身子前倾目光坚毅地看着主席。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满目疮痍,百业待兴,老百姓的温饱还未解决,要支援朝鲜出兵打仗谈何容易!历史证明了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英明决策,一拳打出去,换来了70多年的平安幸福生活。父亲在此画前拍照留影并敬军礼,致敬一代伟人。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第二次战役展厅,父亲停下来很严肃地给我讲解,他说侵略军遭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打击后,判断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遂于1950年11月6日在东西两线开始试探性进攻并于11月24日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志愿军利用敌人恃强骄傲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和实施战役迂回的方针开展强大反击,将美军两个师和土耳其旅等部三面包围于清川江南北地区,给予沉重打击,东线反击开始将两个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全歼美军一个团级战斗队,并给予美陆战一师以歼灭性打击,此役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帮助朝鲜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粉碎了侵略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扭转了朝鲜战局。讲到此处,父亲声音开始哽咽,眼里有泪水慢慢溢出,身后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着那段战斗场面的映像资料。父亲平静了几分钟,突然对我说你用手机拍着,我想说几句话:“战友们,我是从山东专程来看望你们的,我们是全世界唯一打败美国及联合国军的英雄部队!全国人民怀念你们!感谢你们!下辈子我们再做战友吧!我是你们永远的战友鲁庆峰,敬礼!”父亲声音洪亮,身体有点颤抖,是用尽浑身力气发自肺腑喊出心里话!此刻,周围参观的人都停下脚步,被父亲的讲话吸引,慢慢围拢过来,报以热烈掌声。纷纷为父亲竖起大拇指,有两位大姐抚摸着父亲胸前挂着“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告诉我们,她们的父亲也是当年入朝作战的老兵,还有几位60多岁的大哥,他们曾经参加过边疆反击战,其中一人腿受伤落下残疾,他们紧紧抓住父亲的手久久不愿意离开,合影留念后又问清楚父亲的名字才分开。这种感情只有当过兵的人才理解。
当我们来到长津湖战役“冰雕连”模拟场景群雕前,看到眼前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志愿军战士,为了不被美军发现,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天气趴在几尺厚的雪地里一动不动,身上只有单薄的棉服和帽子,晚上野外气温会更低,战士们为了御寒几个人相互抱在一起取暖,经常一夜过后,就有战士悄无声息的牺牲了。不但寒冷,食物更是稀缺,分到手的一个土豆都被冻得硬邦邦,为了不暴露阵地位置不能生火,战士们只能把土豆放在怀里捂一捂再啃。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志愿军战士一直坚守阵地,坚如磐石。
此时,心灵再次被强烈震撼。我之前疑惑过:黄继光为何敢用血肉之躯堵敌人枪眼,邱少云又是何等勇气在烈火中焚身?我今天得到了答案: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信仰坚定,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和平,无所畏惧创造了人类奇迹。战士们用中国人的血性和铮铮铁骨,扛下祖国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
下午我们去了鸭绿江断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匾上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迟浩田题写。
鸭绿江断桥原为江上的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长944.2米,宽11米,12孔,从中方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以旋转90度,便于过往船只航行,每次旋转须20分钟,桥面为钢梁木板铺设,桥墩是钢筋水泥浇筑,外面砌花岗岩石块。
我与父亲慢慢走在断桥上,突然发现好多桥梁上有坑洼不平弹痕遗留印记。父亲停下脚步告诉我,抗美援朝期间,鸭绿江大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的交通大动脉,美国空军为了切断中方后勤供给线,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1950年11月8日炸断此桥,朝鲜一侧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
鸭绿江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不朽的老人,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
看着对面朝鲜新义州沿岸风光,看着眼前被美军侵略者炸断的鸭绿江大桥,父亲说,这就是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物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英烈们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正如矗立在民族复兴航程中的灯塔与坐标,召唤着中华儿女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参观完毕,要回程了。再回首,蓝色苍穹下,抗美援朝纪念塔熠熠生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