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往事
口 邓吉收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除了春节,就数中秋最为隆重和热闹了。到了中秋,抬眼望去,城镇乡村,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那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各种礼品,如今已成为人们孝敬至亲、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这在40年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那时,我在乡村学校教书已有几年,每年逢到进入农历八月,老师们闲暇之余就开始谈论置办中秋物品的事,首先的当然是月饼。
那时,农村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温饱也已解决,但物资匮乏现象还是较为突出。就是这户户必备的节日月饼,也不是说像现在随随便便从哪个商店就能够买到的。当时我们当地盛传临邑境内的太平寺供销社月饼好吃还不贵,于是,第二天上午我和周老师受老师们的委托,请了半天假,自行车后座上各摽了一个空茶叶木板箱子,骑着自行车直奔太平寺。
太平寺离我们那里少说也有30华里,路途既远且陌生,还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几乎是边骑行边问路。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到达目的地时,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原来这颇有名气的月饼商店,竟坐落在一条偏僻而又狭窄的柏油路旁,营业室是几间低矮且显陈旧的平房,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写有“太平寺供销社”墨迹的长方形的门匾,由于门匾过于短窄,很不起眼,这真是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若不是门前那些因等待购买月饼而排队的长龙,是很难找到这儿的。
我俩放好自行车,排上队,缓慢地向前蠕动。当挨到我们时,一条长长的齐腰高的水泥面柜台横在了眼前,柜台内侧货架上摆放着许多木制大盒子,盒子里装的都是月饼,几名女营业员正忙得滴溜溜转。
营业员问我们,要哪一种、要多少时,我俩才忽然想起月饼根据制作工艺分为酥皮和印模两种。酥皮月饼是由一层层薄面皮叠起、擀制烤干而成,非常酥柔;印模月饼则是用模子制作出来的,那模子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或“阖家团圆”“花好月圆”等字样,磕印到金黄色月饼上,即使只看到栩栩如生的图案,或飘逸灵动的字迹,就会使人浮想联翩、垂涎欲滴。无论是哪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月饼,馅的种类都很多,如枣泥的、豆沙的、五仁的、红糖的、玫瑰的等。月饼的包装虽是用灰或黄色的纸张,但也是有讲究的,就形状而言,分筒型和方形两种。筒形装月饼有6块的,也有8块的;而方形装必须是8块,2块一摞,4摞一组,包裹起来正好方方正正。筒形的也好,方形的也罢,包裹好之后还要加盖一方印有“中秋佳节”的红纸,然后用纸绳左缠右绕打个十字节花样,拎在手里很是有面子。
我俩简单交流了一下,决定酥皮和印模两种工艺的各要一半,馅类只挑选了枣泥、豆沙、五仁、玫瑰4种,且都是方形包裹。这时,已近中午,我俩又渴又饿,在附近找到一包子铺吃饱后,踏上了返程的路途。由于车载重了,又是土路,骑行起来吃力不说,那后车座上装得满满当当的箱子,被颠簸得东摇西晃,一路上不知要停下来多少回,重新进行捆绑。后来过中秋又去过几趟,再后来附近村庄和商店都陆续上了月饼,就没再去。
那时过中秋除了准备月饼,最好还要有苹果。说起苹果,现在年轻人会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一种水果,一年四季都有,但在40年前,中秋时节想吃到苹果并非易事,因为一是本地苹果园很少,再就是物流和冷链储存还未起步,即使到了瓜果飘香的秋天,红彤彤的苹果市场上也很少见到。一天,我听说在离学校5华里的一个村子里有苹果园,中秋节前正好熟果上市,前去采摘的人也不少,还听说采摘的苹果能长时间储存,我和两个同事一说,一拍即合,相约骑车乘兴而去,果不其然。在园主人的引领下,我们或站在树下,或爬上树,摘下一个个苹果,小心翼翼地放进纸箱,3个纸箱很快填满。过秤,付钱,尽兴而归。
回到家,一家人见我带来一箱苹果,自然喜不自禁。当母亲听说是从树上一个个摘下来的时,高兴得更是合不拢嘴,她先是小心地打开纸箱,轻轻地拿起几个红苹果,闻了闻,接着又放回去,然后嘱咐我说:“这苹果真香!中秋节前先给你姥姥、姥爷送去尝尝,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尝尝,其余的留着以后再吃——树上摘的能多放些时日。”
母亲这样说,我也是这样做。中秋节前我带着月饼、苹果和母亲特意蒸的一大锅包子去了趟姥姥家,两位老人看到通红诱人的苹果,也是喜形于色、爱不释手。
过了中秋节,我就把剩余的半箱苹果放了起来,每隔十天半月我就打开翻看一遍。前一个月里苹果香气已十分浓郁,但光泽不再那么鲜艳;又过了一周打开看,有个苹果长了斑点,母亲说,吃了它吧——吃了不疼瞎了疼;再过一周打开看,又一个苹果要腐烂……母亲一看再也不能存放了,当机立断,把纸箱子里的所有苹果倒出来,给一家人和左邻右舍都分了分。
时光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中秋节,物流发达,快递便捷,市场繁荣,物品丰盛,货源充足,一年四季想吃啥新鲜,即使那新鲜远在南海北疆,你不用出家门,第二天,一个快递就送到家门口。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