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
□程玉合
2016年,我去世了两位婶子。回老家哭婶子的时候,我知晓了两位老人家的名字,二婶叫常俊英,三婶叫李桂英。顺着她们的名字,我想到我母亲,她叫吕秀英。哎,这妯娌仨,当年也闹矛盾,但秀英,俊英,桂英,从名字上看,多像亲姐妹啊。
在德州,收拾书橱时,我又在家庭流传下的一个纸包里,发现了我小姑1966年的选民证,上面是程俊英。又一个英。这引起我的一些兴趣。对于母亲一代,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我们平常很少知道她们的名字,而知道后,居然都带“英”。
这一天,我突然想起:我大姑叫什么名字?不会也是什么英吧?晚上躺床上聊天,就打开了表哥微信:“我大姑大名是?”“程秀英”。我乐了,马上给那边发了个笑脸。乖乖,我父亲姊妹五个,三妯娌两姐妹,居然都是英,而且俩秀英,俩俊英。
以英为名,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时髦了,而几个长辈名字如此集中到几个字身上,让我觉得好玩之余,也多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五个长辈,三个已经去世,剩余两个也都已经做了老奶奶。
新中国成立前,在我老家农村,孩子生下来,一般只有一个小名儿。这个小名儿,甚至会跟随他们一生。比如,我有个叔伯叔,现在七十多了,但我们和别人称呼他,总是叫二小叔。二小,是他老人家的小名儿,而我小姑,很长时间里,被我们称作干巴妮儿姑。你看,连外号都加上了。
我妈这一辈的五个长辈,都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据我猜测,他们的名字,都不是小时候起的,大概只是到要结婚的时候,需要登记领证,才需要有个大名。这时,往往是要到村文书那开证明的,我估计,她们的名字都是外人帮着起的。
即便文书,那时又能有多少文化呢,而且你结婚,她结婚,哪有多少时间思考美名什么的呢?差不多弄一个名字就得了。于是,我妈我婶我姑,便商量好了一般,被命名为“英”了。
群“英”荟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