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兴智:吉象公园亮陵城




吉象公园亮陵城

□李兴智

陵城区吉象公园国庆假期正式向市民开放了。公园位于陵城区政府大楼后身,唐城路中段路南,正门朝北。吉象公园是陵城区内护城河综合治理项目中一个主要景点,属内护城河带状公园沿线的北段部分。公园因古城环形内护城河区域高空俯瞰状如大象、寓意吉祥而得名,东起古城东门“迎晖门”,西至古城西北隅古迹“梳妆台”,全长1000余米。

市民在吉象公园散步(电视画面截图)

陵城是一座古城。历史不同时期曾分别为州、郡、县府衙所在地。因所辖区域和防御重点不同,古城先后修筑挖掘有三道城墙和护城河。《陵县志》记载:陵城“城凡三重”。三重城墙由外到里依次为宋城墙、唐城墙、明城墙,城墙外均有宽窄不等的护城河。

三重城墙尤以“唐城墙”最为著名,为唐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所修。城墙高约五丈,上宽约二丈,周长二十里,曾为抵御“安史之乱”发挥重大作用。城墙现仅存陵城西北角、西南角两段各数百米,是陵城人引以为豪的古老地标。唐城墙外,西、北两面的护城河几经清淤改造,至今仍发挥着城市排涝泄洪、景观玩赏的作用。而“宋城墙”和护城河则因历史作用发挥有限而早已废弃,今仅有残存遗迹和史籍记载可考。

“明城墙”修于正德年间。明初“德陵互易”,陵城由州郡治所降为县治所,失去了鲁北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因旧城疏阔难守,遂建内城。《山东通志》记载:(明城墙)周八里,高二丈八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一丈二尺,有四城门楼。因“明城墙”属三重城墙最内一重,城域范围最小,人们称其为内城墙,其护城河亦称为内护城河。

到上世纪70年代,“明城墙”轮廓尚完整,内护城河河道尚通畅,其区域内仍为陵城主城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容,人口增加,内护城河河道逐渐淤积严重。因接受大量生活污水,导致水质较差,不仅影响了排涝,还给老城区群众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2023年年初,陵城区抢抓列为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的机遇,争取治理城市内涝专项资金。10月开始,以生态湿地的理念对内护城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历时一年,内护城河北段工程、也是内护城河治理整体工程的重点部分——吉象公园,顺利完工,并如期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吉象公园建设有迎晖门(古城东门)、望阙亭、赵公(平原君墓)封址、北郭妆台、月牙形人工湖等多个景点。设有环形健康步道、鹊桥、儿童沙池、木桩步道等老幼皆宜的休闲场所。护城河河水碧绿如玉,河两岸国槐、白蜡等乔灌木林立,海棠花丘、互动花园、书法广场等错落点缀。其中“望阙亭”是吉象公园制高点、也是园内中心景点,气派壮观。它建于区政府办公大楼后身,内护城河(月牙形人工湖段)南岸10余米高的土山上。这里原是古城的北门,康熙年间,县令史飏廷在北门题名“望阙”,意为北望宫阙、怀念天子。“望阙亭”即由此而来。

公园土山上的望阙亭

吉象公园开放以来,园内游人如织。市民和附近村民,还有远近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沿河漫步赏景。游人从正门入园,经鹊桥登上河对岸10余米高的土山、在山顶的“望阙亭”远眺;下山后,沿河南岸健康步道西行500余米,在园西北隅古迹“梳妆台”上徜徉;折回后,过桥到内护城河北岸立有“平原君墓”墓碑的古墓冢前伫立;然后沿河北岸健康步道东行500余米到古城东门“迎晖门”观赏喷泉瀑布。人们环河游玩,追寻老城旧迹,慨叹内河新貌,在休闲、健身、赏景、娱乐的同时,千年古郡一页页历史跃动眼前,古城在游人面前展现出靓丽的新姿。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